南方双季稻区生物质炭还田模式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10
作者
陈春兰 [1 ,2 ]
侯海军 [1 ,2 ]
秦红灵 [1 ,2 ]
王聪 [1 ,2 ]
沈健林 [1 ,2 ]
魏文学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
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生物质炭; 能值; 可持续发展水平; 双季稻田;
D O I
10.13254/j.jare.2015.0180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511.42 [];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0901 ;
摘要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与方法,引入环境污染指数和能值反馈率2个新的指标,分析了无秸秆还田(CK,即常规施肥处理)、低量秸秆还田(LS)、高量秸秆还田(HS)、低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LC)和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施用(HC)5种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效益,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来评价南方双季稻区最佳管理模式。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农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LS、HS处理分别是CK处理的1.94倍和2.92倍,分别减少了8.13%和10.80%的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温室气体能值产出与常规施肥处理(CK)差别不大,但明显低于秸秆直接还田,减少了49.10%59.36%。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增加了水稻生物量能值产出,比常规施肥处理(CK)增加了4.32%10.49%,比秸秆直接还田增加了16.96%20.27%。5种秸秆还田模式,能值产投比早稻季依次为:LC>HC>CK>HS>LS,晚稻季依次为:HC>LC>CK>LS>HS。综合评价双季稻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早稻和晚稻季节HC均高于其他模式。因此,从能值效益角度,高量秸秆源生物质炭还田是该区域双季稻生产中最优的秸秆还田模式,可以大力推广。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9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1 条
[21]  
Emergy-based indices and ratios to evaluate sustainability: monitoring economies and technology toward environmentally sound innovation[J] . M.T Brown,S Ulgiati.Ecological Engineering . 1997 (1)
[22]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Odum HT. New York . 1996
[23]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 [J].
潘剑玲 ;
代万安 ;
尚占环 ;
郭瑞英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 (05) :526-535
[24]   湖南农业生态系统能值结构功能效率分析(英文) [J].
朱玉林 ;
李明杰 ;
侯茂章 ;
龙雨孜 ;
王茂溪 .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 14 (01) :186-192
[25]   施用生物质炭后稻田土壤性质、水稻产量和痕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 [J].
张斌 ;
刘晓雨 ;
潘根兴 ;
郑聚锋 ;
池忠志 ;
李恋卿 ;
张旭辉 ;
郑金伟 .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45 (23) :4844-4853
[26]   关中平原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能值分析 [J].
蒋碧 ;
李明 ;
吴喜慧 ;
佟小刚 ;
吴发启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6) :178-185
[27]   稻田系统生产力及其稳定性对施肥制度的响应 [J].
陈春兰 ;
陈安磊 ;
魏文学 ;
彭忠 ;
尹春梅 ;
谢小立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10) :1263-1267
[28]   生物质炭对土壤有机质活性的影响 [J].
章明奎 ;
Walelign D Bayou ;
唐红娟 .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 (02) :127-131+137
[29]  
湖南省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演变与趋势[J]. 朱玉林,李明杰.应用生态学报. 2012(02)
[30]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 [J].
张鹏 ;
李涵 ;
贾志宽 ;
王维 ;
路文涛 ;
张惠 ;
杨宝平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 (12) :2518-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