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驻村“第一书记”:名实分离与治理路径
被引:31
作者:
张国磊
[1
]
詹国辉
[2
]
机构:
[1] 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2]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基层社会治理;
第一书记;
名实分离;
精准扶贫;
情境-过程-结果;
D O I:
10.13968/j.cnki.1009-9107.2019.05.04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D262.3 [党的干部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第一书记"是国家促进乡村发展的代理人之一,是地方政府落实各项政策的承担人,是回应基层群众诉求的执行人。基于"情境-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对桂南P县白镇驻村考察发现:第一书记的嵌入对推动基层组织再造,吸纳体制内外资源与缓和基层社会矛盾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在压力型体制、目标责任制与晋升激励机制的情境下,第一书记的行动逻辑倾向于重过程干预,轻弥补指导;重争资跑项,轻运营管理;重走读下沉,轻服务下移;重晋升条件,轻村庄发展。由此形成了以加强组织建设之名,干预基层自治之实;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之名,下基层"镀金"之实;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之名,获取晋升条件之实的异化现象,严重偏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因此,地方政府应在选派前建立甄别机制,防止其"混基层工作经历"的投机行为;在下派中进行不定期巡查,防止其"悬浮化"而导致基层问题"上不来";在任期结束后实行村民参与评价和离任审计,防止其"不作为"与权力寻租的"乱作为",进而确保其驻村工作的名实统一。
引用
收藏
页码:25 / 32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