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变化特征

被引:24
作者
张娇 [1 ]
郭品文 [2 ]
王东勇 [1 ]
郑媛媛 [1 ]
朱佳宁 [1 ]
机构
[1] 安徽省气象台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淮河流域; 持续性强降水; 大气环流;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2.03.009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淮河流域4省20:00—次日20:00逐日降水量资料,界定了1961—2006年淮河流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并利用NCEP资料,应用合成分析方法对强降水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到强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附近阻高减弱,贝加尔湖以北到鄂霍次克海附近的阻高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500hPa上表现为西伸北抬,但在850hPa上西伸明显,基本无北抬;南亚高压范围明显扩大,尤其是淮河流域以北地区200hPa高度明显增大,在中国东部到日本上空200hPa急流中心也有明显变化。850hPa西南急流的建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有关,同时乌拉尔山附近高压减弱,冷空气南下,东西气压梯度增大也有利于西南急流的建立。
引用
收藏
页码:322 / 3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淮河流域典型旱涝年夏季大气低频振荡特征 [J].
徐敏 ;
罗连升 ;
丁小俊 .
气象科学, 2010, 30 (04) :445-451
[2]   初夏至盛夏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突变早晚与东亚环流异常的关系 [J].
董丽娜 ;
郭品文 ;
张福颖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4) :543-552
[3]   2003年与2005年淮河流域强降水过程环流特征的对比分析 [J].
张娇 ;
王东勇 ;
田红 ;
朱红芳 ;
陈晓红 .
气象科学, 2008, (04) :402-408
[4]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的环流背景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 [J].
王黎娟 ;
管兆勇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8, (01) :1-7
[5]   1950—2004年欧亚大陆阻塞高压活动的统计特征 [J].
史湘军 ;
智协飞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3) :338-344
[6]   江淮流域强暴雨过程对阻高和副高逐日变化的响应关系 [J].
陈菊英 ;
冷春香 ;
程华琼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3) :1012-1022
[7]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ast Asian Subtropical Westerly Jet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Heating Field over East Asia[J]. 况雪源,张耀存.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5(06)
[8]   江苏省流域面雨量气候特征及与雨涝关系的探讨 [J].
陈宁 ;
黄鹂 ;
沈树勤 ;
曾明剑 ;
杨秋明 .
气象科学, 2005, (05) :5518-5527
[9]   淮河流域2003年梅雨时期降水与水汽输送的关系 [J].
徐敏 ;
田红 .
气象科学, 2005, (03) :265-271
[10]   2003年淮河流域强降水大尺度环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J].
章国材 ;
毕宝贵 ;
鲍媛媛 ;
廖要明 .
地理研究, 2004, (06) :795-804+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