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深厚及浅薄降水云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44
作者
潘晓
傅云飞
机构
[1] 不详
[2]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云; 红外辐射温度; 气候特征; 日变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P426.6 [降水];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1998-2007年热带测雨卫星TRMM搭载的测雨雷达PR和可见光/红外扫描仪VIRS的融合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深厚降水(深厚强对流和深厚弱对流)及浅薄降水的水平分布、垂直结构及红外信号特征,并对其日变化特点和降水的经向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高原降水主要以深厚弱对流降水为主(67.8%),浅薄降水次之(26.4%),深厚强对流降水出现最少(5.8%)。不同云顶红外辐射温度的平均降水廓线表明,深厚降水从雨顶高度至近地面高度均经历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而浅薄降水只有增大过程。深厚强对流和深厚弱对流的降水频次峰值均出现在16:00(地方时,下同),降水强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8:00和13:00,其中深厚强对流降水强度在00:00还出现次峰值。浅薄降水的降水频次及强度峰值均出现在20:00,呈现夜雨特点。深厚降水和浅薄降水的云顶红外辐射温度日变化特征相似,最低值均出现在19:00。深厚强对流和深厚弱对流降水具有明显的东移特征,其中深厚弱对流降水的东移特征更为明显,而浅薄降水无明显的经向传播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191 / 120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21]   青藏高原热状况和海温异常对亚洲季风季节转换年际变化的影响 [J].
毛江玉 ;
吴国雄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279-1287
[22]   TRMM卫星对一次冰雹降水过程的观测分析研究 [J].
何文英 ;
陈洪滨 .
气象学报, 2006, (03) :364-376+406
[23]   卫星遥感揭示的青藏高原上MCS活动特征及东移传播 [J].
过仲阳 ;
林珲 ;
江吉喜 ;
黄签 ;
方兆宝 .
遥感学报, 2003, (05) :350-357
[24]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及上空环流场与东侧旱涝预测的关系 [J].
李跃清 .
大气科学, 2003, (01) :107-114
[25]   夏季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和中尺度对流系统 [J].
江吉喜 ;
范梅珠 .
大气科学, 2002, (02) :263-270
[26]   从气象卫星资料揭示的青藏高原夏季对流云系的日变化 [J].
陈隆勋 ;
宋玉宽 ;
刘骥平 ;
王文 .
气象学报, 1999, (05) :549-560
[27]   GAME-TIBET青藏高原云和降水综合观测概况及初步结果 [J].
刘黎平 ;
楚荣忠 ;
宋新民 ;
周筠君 ;
冯锦明 ;
陈成品 ;
张彤 ;
S.Shimizu ;
K.Ueno ;
T.Koike ;
H.Fujii ;
H.Yamada ;
Y.Aoi ;
T.Ueno ;
J.Horikomi ;
M.Kajikawa ;
RShirooka ;
J.Teshima .
高原气象, 1999, (03) :441-450
[28]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 潘保田,李吉均.兰州大学学报. 1996(01)
[29]   夏半年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异常对环流和降水的影响 [J].
罗会邦 ;
陈蓉 .
气象科学, 1995, (04) :94-102
[30]   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实验 [J].
叶笃正 ;
张捷迁 .
中国科学, 1974, (03) :3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