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成因分析

被引:30
作者
马月枝 [1 ]
苏爱芳 [2 ]
叶东 [1 ]
刘伟 [3 ]
机构
[1] 新乡市气象局
[2] 河南省气象台
[3] 濮阳市气象局
关键词
雷暴大风; 高空冷槽; 地面辐合线; 雷暴外流边界; 下击暴流;
D O I
10.16765/j.cnki.1673-7148.2017.01.008
中图分类号
P458.1 [概况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和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监测产品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14日新乡强对流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空东移冷槽与低层暖脊叠加使新乡上空形成明显的不稳定层结,而中低层暖湿空气在午后表现出明显的北抬和向高空扩展的趋势,使大气对流不稳定度进一步加强,有利于雷暴大风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同时,强对流天气发生前0—6 km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偏强程度,有利于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起对流触发作用,辐合线尾部前侧的对流云团发展更强更快。云团合并导致对流云团迅猛加强,对流单体合并有利于对流回波的暴发性发展及回波顶快速抬升。过程中雷暴外流边界也是强对流的重要触发机制,太行山脉东侧的雷暴外流边界受地形抬升作用,触发大范围分散的对流单体,导致了局地短时强降水天气。风灾主要是由多单体风暴中的下击暴流和雷暴外流边界造成的,下击暴流造成的大风比由雷暴外流边界导致的大风更强。此外,强回波中心强度增强、质心高度迅速升高,回波顶高和VIL值跃增等对强对流过程中局地冰雹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贵州铜仁地区一次罕见大范围冰雹过程分析 [J].
陈军 ;
李小兰 ;
喻义军 ;
滕林 ;
方标 ;
杨群 .
干旱气象, 2016, 34 (06) :1047-1053
[2]   一次下击暴流天气特征分析 [J].
李改琴 ;
吴丽敏 ;
许庆娥 ;
郑颖慧 ;
杜丽娅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 39 (03) :60-67
[3]   京津冀地区中α尺度飑线过程中大风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J].
吴紫煜 ;
姚雯 ;
李超 ;
柴东红 ;
徐良韬 ;
张义军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 39 (02) :90-98
[4]   干侵入对江淮流域一次强飑线过程的作用分析 [J].
崔强 ;
王春明 ;
张云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6, 10 (02) :18-24
[5]   贵州铜仁连续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J].
陈关清 ;
杨群 ;
李伟栋 ;
茅海祥 ;
方标 .
干旱气象, 2016, (01) :163-172
[6]   三门峡地区一次飑线天气成因及特征分析 [J].
张琪 .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5, 38 (04) :76-83
[7]   两次冰雹过程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J].
姚日升 ;
涂小萍 ;
杜坤 ;
丁烨毅 ;
朱佳敏 ;
杨豪 .
高原气象 , 2015, (06) :1677-1689
[8]   广西2次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的成因及异同分析 [J].
陈伟斌 ;
农孟松 ;
赵金彪 ;
翟丽萍 .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15) :231-239
[9]   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对一次后向传播雷暴过程的分析 [J].
孙敏 ;
戴建华 ;
袁招洪 ;
陶岚 .
气象学报, 2015, 73 (02) :247-262
[10]   我国阵风锋类型与产生机制分析及其主观识别方法 [J].
席宝珠 ;
俞小鼎 ;
孙力 ;
许洁 .
气象, 2015, 41 (02) :1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