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阵风锋类型与产生机制分析及其主观识别方法

被引:36
作者
席宝珠 [1 ]
俞小鼎 [2 ]
孙力 [1 ]
许洁 [3 ]
机构
[1] 长春市气象局
[2] 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
[3] 吉林省减灾备灾中心
关键词
阵风锋; 窄带回波; 大气折射指数梯度脉动; 昆虫散射; 雷暴生成演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1 [气团和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文章总结了近些年我国学者对阵风锋所开展的相关研究,阐明了阵风锋的空间结构、类型及其特征,探讨了阵风锋窄带回波的形成机制,提出了阵风锋的主观识别方法,结果表明:从雷达探测资料分析,可将阵风锋分为两类,一类是雷暴母体静止型阵风锋,一类是雷暴母体运动型阵风锋,而前者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个子类型。阵风锋类型不同,阵风锋对雷暴母体的反馈作用也截然不同。阵风锋窄带回波的形成可概括为两种机制:第一种是大气折射指数梯度脉动导致的布拉格散射(Bragg Scattering),第二种是由昆虫对雷达波的粒子散射(Particle Scattering)导致。利用阵风锋雷达强度和径向速度回波特征,可以识别阵风锋的位置和范围,并对其外推做出预报。由于阵风锋是低层大气现象,所以需要应用较低仰角的雷达资料来识别。利用阵风锋雷达回波特征,配合气象卫星高分辨率可见光云图上呈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弧状云线的变化,结合地面中尺度观测网资料,可以综合识别阵风锋的形成、发展和消散。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5 条
[1]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J].
马中元 ;
苏俐敏 ;
谌芸 ;
阮征 ;
陈鲍发 ;
彭王敏子 ;
陈胜东 .
气象, 2014, 40 (08) :916-929
[2]   渤海湾地区一次碰撞型海风锋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 [J].
梁钊明 ;
高守亭 ;
王彦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6) :733-745
[3]   “20110809”石家庄西部大暴雨分析 [J].
李国翠 ;
孙云 ;
李国平 ;
张立霞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 29 (05) :1-5
[4]   阵风锋自动识别算法的试验研究 [J].
何红红 ;
慕熙昱 ;
赵宏玲 ;
王志刚 ;
张洪峰 .
气象科学, 2013, 33 (05) :519-525
[5]   阵风锋自动识别与预警 [J].
郑佳锋 ;
张杰 ;
朱克云 ;
刘艳霞 ;
张涛 .
应用气象学报, 2013, 24 (01) :117-125
[6]   一次海风锋触发的多单体雹暴及合并过程的观测分析 [J].
易笑园 ;
张义军 ;
沈永海 ;
刘一玮 ;
孙晓磊 .
气象学报, 2012, 70 (05) :974-985
[7]   海风锋导致雷暴生成和加强规律研究 [J].
卢焕珍 ;
刘一玮 ;
刘爱霞 ;
张楠 ;
孙密娜 .
气象, 2012, 38 (09) :1078-1086
[8]   一次罕见飑前强降雹超级单体风暴特征分析 [J].
戴建华 ;
陶岚 ;
丁杨 ;
王元 ;
陈雷 .
气象学报, 2012, 70 (04) :609-627
[9]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 [J].
俞小鼎 ;
周小刚 ;
王秀明 .
气象学报, 2012, 70 (03) :311-337
[10]   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J].
王彦 ;
于莉莉 ;
李艳伟 ;
朱男男 ;
高留喜 .
应用气象学报, 2011, 22 (06) :72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