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倍体小偃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被引:3
作者
王洪刚
赵吉平
张娟
姜丽君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
关键词
八倍体小偃麦; 普通小麦; 染色体异常行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试验对八个普通小麦同六个八倍体小偃麦杂交、自交和回交世代的细胞遗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含有AABBDDF(2n=7x=49)染色体组成的F1,有5.21%的PMC(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出现7个以上单价体,说明来自Elytrigia elongata F基组中至少某一染色体可引起Triticum aestivum ABD基组中某一(几个)同源组发生不联会或联会消失,或因与ABD基组中某一(几个)同源组具有部分同源性发生异源联会,但因联会松弛而在进入中期Ⅰ前提早解离;在所有不同杂交世代中,减数分裂期间均出现多价体、后期桥(Ⅰ后和Ⅱ后)、断片、粘连、孢子不对称分裂、姊妹染色单体在后期Ⅰ提早分离,三分孢子、多分孢子以及微核等各种染色体异常行为;随自交和回交代数的增加,减数分裂过程中落后单价体微核数目以及其他染色体异常频率下降,性状渐趋稳定,且回交比自交效果更明显。本文对上述各种染色体异常行为的可能机制作了探讨。
引用
收藏
页码:7 / 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有丝分裂的不对称性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 [J].
赵吉平 .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1987, (02) :75-85
[2]  
Nuclear and cell size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root meristem of Zea mays,Ann. Davidson D et al. The Botanical Journal . 1978
[3]  
Feldman M et al. Scientific American . 1981
[4]   八倍体小偃麦的形成、减数分裂稳定性和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J].
管启良 .
作物学报, 1980, (03) :129-137+193
[5]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杂种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J].
陈佩度 ;
刘大钧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2, (04) :1-16
[6]   六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F1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J].
王兴智 .
遗传学报, 1984, (01) :33-38+81
[7]   偃麦草与小偃麦染色体组构成的细胞遗传学研究——Ⅱ.八倍体小偃麦与四倍体小麦杂种的减数分裂观察 [J].
张大明 ;
李集临 ;
王同昌 .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86, (03) :211-2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