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8 条
长江口第四纪沉积物中构造与古气候耦合作用的探讨
被引:17
作者:
王张峤
陈中原
魏子新
王张华
韦桃源
不详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2]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与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上海地质调查研究院
[4]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 上海
[5] 上海
[6] 上海
来源:
关键词:
第四纪沉积;
粒度分布;
构造沉降;
气候-海平面波动;
长江河口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P512.2 [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长江河口区大量第四纪钻孔作了地层描述、粒度分析、磁性测试和微体生物等分析.据此探讨了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对沉积作用和环境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这些钻孔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出3~6个旋回,时间尺度约为40~50万年.下部沉积旋回(上新世与早更新世早期)沉积物基本以含砾(棱角和次棱角状)粗砂、泥质砂为主,向上变为细粉砂、粉砂质泥;分选极差,并含有大量树木碎块,不含任何海相生物化石;C-M图中以滚动组分占绝对优势,反映了沉积盆地初期强烈的构造沉降控制因素,沉积环境以山涧冲、洪积为特征.中部沉积旋回(早更新世中期至中更新世)沉积物为砾质砂,并逐渐过渡到上部黏土质粉砂,分选差-较差;海相有孔虫、介形虫零星出现;C-M图反映了滚动、跳跃和悬浮混合的沉积作用,体现了河流沉积体系向辫状-准曲流河演变的特征.上部沉积旋回(晚更新世-全新世)由含砾砂、向上变为细砂和粉砂质黏土,细颗粒地层厚度明显增大,分选较好—好;出现大量有孔虫和海相介型虫,且连续分布;C-M图表现为跳跃和悬浮作用占优,滚动组分逐渐消失;表明河流沉积体系逐渐向准平原-平原河流演变,并明显受到海侵影响,溺谷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发育;反映了本区沉降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不断增强的气候作用的演变特点.
引用
收藏
页码:1503 / 1511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