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46
作者
李双建 [1 ]
李建明 [2 ]
周雁 [1 ]
沃玉进 [1 ]
汪新伟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
关键词
川东南;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中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南缘8件不同层位的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的分析,获得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时限,并分析了其构造和油气地质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分布形态总体具有单峰特征,部分具有双峰特征,平均径迹长度在10~13μm,标准偏差在1.5~2.5μm,反映了磷灰石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较缓慢的冷却退火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在进入部分退火带(PAZ)以后没有再经历明显的沉降埋藏,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但不同地区进入隆升期的先后次序不同。盆地东南缘的隆升起始时间在95~60Ma左右,即晚白垩世—古近纪,向北到达盆地边缘的时间为40~35Ma,为古近纪晚期。几乎所有的样品都具有晚期快速抬升的特点,抬升时限均在10Ma以内,多数小于5Ma,部分小于2Ma。从油气地质的角度看,川东南地区喜山期的强烈隆升一方面可能造成已有的气藏破坏,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利于形成新的具裂缝性储层的岩性气藏或者水溶气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225 / 2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大巴山前陆盆地—冲断带的形成演化.[M].刘树根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6,
[2]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M].罗志立主编;.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4]   Statistical modelling of thermal annealing of fission tracks in apatite [J].
Laslett, GM ;
Galbraith, RF .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1996, 60 (24) :5117-5131
[5]   CONFINED FISSION-TRACK LENGTHS IN APATITE - A DIAGNOSTIC-TOOL FOR THERMAL HISTORY ANALYSIS [J].
GLEADOW, AJW ;
DUDDY, IR ;
GREEN, PF ;
LOVERING, JF .
CONTRI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 1986, 94 (04) :405-415
[6]   四川盆地东南缘习水吼滩志留系古油藏特征 [J].
李双建 ;
周雁 ;
肖开华 ;
沃玉进 ;
汪新伟 ;
刘全有 .
石油学报, 2009, 30 (06) :849-855
[7]   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的低温热年代学特征附视频 [J].
雷永良 ;
贾承造 ;
李本亮 ;
陈竹新 ;
石昕 .
地质科学, 2009, (03) :877-888
[8]   黔中隆起下组合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 [J].
赵泽恒 ;
张桂权 ;
薛秀丽 .
天然气工业, 2008, (08) :39-42+137
[9]   南方志留系碎屑矿物热年代学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J].
李双建 ;
肖开华 ;
汪新伟 ;
张荣强 ;
沃玉进 ;
周雁 ;
蔡立国 .
地质学报, 2008, (08) :1068-1076
[10]   川东北地区构造-热演化探讨——来自(U-Th)/He年龄和Ro的约束 [J].
邱楠生 ;
秦建中 ;
Brent I A McInnes ;
王杰 ;
腾格尔 ;
郑伦举 .
高校地质学报, 2008, (02) :22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