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46
作者
李双建 [1 ]
李建明 [2 ]
周雁 [1 ]
沃玉进 [1 ]
汪新伟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
关键词
川东南; 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隆升; 中新生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东南缘8件不同层位的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的分析,获得了该区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时限,并分析了其构造和油气地质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分布形态总体具有单峰特征,部分具有双峰特征,平均径迹长度在10~13μm,标准偏差在1.5~2.5μm,反映了磷灰石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过较缓慢的冷却退火过程。样品的热史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在进入部分退火带(PAZ)以后没有再经历明显的沉降埋藏,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但不同地区进入隆升期的先后次序不同。盆地东南缘的隆升起始时间在95~60Ma左右,即晚白垩世—古近纪,向北到达盆地边缘的时间为40~35Ma,为古近纪晚期。几乎所有的样品都具有晚期快速抬升的特点,抬升时限均在10Ma以内,多数小于5Ma,部分小于2Ma。从油气地质的角度看,川东南地区喜山期的强烈隆升一方面可能造成已有的气藏破坏,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利于形成新的具裂缝性储层的岩性气藏或者水溶气气藏。
引用
收藏
页码:225 / 2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1]   四川盆地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作用与天然气成藏 [J].
刘树根 ;
孙玮 ;
李智武 ;
邓宾 ;
刘顺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8, (03) :293-300
[12]   川南马边地区新生代抬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代学研究 [J].
安艳芬 ;
韩竹军 ;
万景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55-563
[13]   四川盆地威远气田和资阳含气区震旦系油气成藏差异性研究 [J].
刘树根 ;
马永生 ;
孙玮 ;
蔡勋育 ;
刘顺 ;
黄文明 ;
徐国盛 ;
雍自权 ;
王国芝 ;
汪华 ;
盘昌林 .
地质学报, 2008, (03) :328-337
[14]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徐振平 ;
汤济广 ;
田鹏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01-2910
[15]   川中—川东南地区震旦系—下古生界沥青来源及成烃演化 [J].
徐国盛 ;
袁海锋 ;
马永生 ;
刘树根 ;
蔡勋育 ;
王国芝 ;
盘昌林 .
地质学报, 2007, (08) :1143-1152
[16]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成藏模式研究 [J].
蔡立国 ;
饶丹 ;
潘文蕾 ;
张欣国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42-47
[17]   东昆仑南部带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的地质意义 [J].
袁万明 ;
董金泉 ;
王世成 ;
杨志强 .
核技术, 2005, (09) :707-711
[18]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史——低温年代学数据约束 [J].
胡圣标 ;
郝杰 ;
付明希 ;
吴维平 ;
汪集旸 .
岩石学报, 2005, (04) :1167-1173
[19]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塔里木盆地中部地区的热历史 [J].
李慧莉 ;
邱楠生 ;
金之钧 .
地质科学, 2005, (01) :129-132
[20]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J].
郑德文 ;
张培震 ;
万景林 ;
袁道阳 ;
张广良 ;
李传友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1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