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型红米雄性不育系红宝石的选育及其特性

被引:6
作者
廖金花
朱建清
刘柱
杨志荣
机构
[1] 乐山师范学院环境生物系
[2]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3]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
[4]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 四川乐山
[5] 温江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成都
[6] 成都
关键词
红米; 不育系; 基因等位性分析; 杂种优势;
D O I
10.16590/j.cnki.1001-4705.2004.03.037
中图分类号
S511.2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对红米红宝石实现三系配套 ,回交转育了红宝石 A,并对红宝石 A进行了以下分析 :不同细胞质来源的野败型不育系珍汕 97A、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 - 32 A、D型不育系 D6 2 A、G型不育系 G4 6 A、红宝石 A(来源于 D6 2 A)育性基因具有等位性。而 Bg1 6 39、R5 2 7、R881、2 5 0 (CDR2 2 / Bg4 0 3)具有的恢复这几个不育系的恢复基因等位。通过考种分析 ,发现在每产量上红宝石 A的 F1 杂种显著大于常规稻红宝石 ,最大每公顷能增产 2 392 .5 kg,证明了红宝石 A具有强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具有生产利用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6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水稻雄性不育、恢复性的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J].
赵银河 ;
谭学林 ;
李本逊 .
作物杂志, 2002, (04) :6-8
[2]   黑米和红米抗动脉硬化和抗氧化作用初步研究 [J].
陈起萱 ;
凌文华 ;
梅节 ;
马静 ;
王彤 ;
唐志红 .
营养学报, 2001, (03) :246-249
[3]   三系杂交水稻优质育种 [J].
粟学俊 .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01) :106-110
[4]   水稻红米性状的遗传及利用研究 [J].
石帮志 ;
阮仁超 ;
孙灿慧 ;
吴文平 ;
王敏 .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06) :3-5
[5]   特种稻类型及其开发利用 [J].
莫识美 .
广西农学报, 2000, (03) :30-32
[6]   微量元素硒与富硒特种稻 [J].
叶新福 ;
蒋家焕 .
福建稻麦科技, 2000, (02) :34-37
[7]   对粳稻常规育种40年实践的思考 [J].
李增高 .
北京农业科学, 2000, (03) :14-21
[8]   3种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遗传的比较 [J].
黄青阳 ;
何予卿 ;
凌杏元 ;
景润春 ;
朱英国 .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03) :8-13
[9]   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座位的微卫星分析 [J].
景润春 ;
何予卿 ;
黄青阳 ;
朱英国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S3) :186-186
[10]   中国的特种稻米 [J].
仲维功 ;
陈志德 ;
杨杰 ;
宋小禄 ;
许济川 .
南京农专学报, 1999, (03)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