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及其邻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36
作者
王椿镛 [1 ]
楼海 [1 ]
姚志祥 [1 ]
罗兴华 [1 ]
吕智勇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四川省地震局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地壳厚度; 泊松比; 远震接收函数; 汶川Ms,8.0级地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根据龙门山及其周边地区(26°~35°N,98°~109°E)的132个台站的宽频带远震记录,使用H-k叠加方法计算地壳厚度和波速比。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地壳厚度总体变化是:从东向西增加,东部的最小厚度为37.8km,西部的最大厚度是68.1km,其中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地壳厚度变化最大,从东南的41.5km增加到西北的52.5km。根据Airy均衡理论,用台站的高程和观测地壳厚度数据求得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壳幔密度差为0.649g/cm3,平均地壳厚度为37.9km。龙门山及其邻近地区基本上处于均衡状态。松潘-甘孜地体北部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低泊松比(v<0.26),扬子地台的西南部具有低-中泊松比(v<0.27),松潘-甘孜地体南部、三江褶皱带和四川盆地具有中-高泊松比(0.26≤v≤0.29)。该地区的泊松比空间分布不支持青藏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的下地壳流的假说。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及其附近地区的高泊松比(v≥0.30)可以看成是地壳具有较高的铁镁质组分和/或存在部分熔融。该地区下地壳可能是处于富含流体和温度较高的部分熔融状态。松潘-甘孜块体南部的上地壳物质向东运动,受刚性强度较大的扬子地台的阻挡,导致沿龙门山断裂带产生应变积累。当断层被地壳流体弱化,积累的应变能量快速释放,产生汶川MS8.0地震。
引用
收藏
页码:652 / 66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松潘-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M].许志琴等著;.地质出版社.1992,
[2]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地区大地构造.[M].陈炳蔚等 编著.地质出版社.1987,
[3]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 [J].
李海兵 ;
司家亮 ;
付小方 ;
邱祝礼 ;
李宁 ;
JVander Woerd ;
裴军令 ;
王宗秀 ;
侯立玮 ;
吴富峣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387-402
[4]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北川以北段地表破裂变形的主要样式 [J].
李传友 ;
魏占玉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416-425
[5]   汶川Ms8.0地震: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的初步研究 [J].
刘启元 ;
李昱 ;
陈九辉 ;
郭飚 ;
李顺成 ;
王峻 ;
张绪奇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09-319
[6]   汶川Ms8.0级地震余震分布及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J].
吴建平 ;
黄媛 ;
张天中 ;
明跃红 ;
房立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20-328
[7]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吕智勇 ;
姚志祥 ;
戴仕贵 ;
尤惠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07-1220
[8]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9]   2008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 [J].
滕吉文 ;
白登海 ;
杨辉 ;
闫雅芬 ;
张洪双 ;
张永谦 ;
阮小敏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385-1402
[10]   中国西部及其邻域地壳上地幔横波速度结构 [J].
徐果明 ;
姚华建 ;
朱良保 ;
沈玉松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1) :19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