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Ms8.0级地震余震分布及周边区域P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128
作者
吴建平
黄媛
张天中
明跃红
房立华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定位; 层析成像; 龙门山断裂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川滇地区长期积累的地震走时观测资料和汶川地震余震观测资料对汶川地震震源区及周边区域地壳和上地幔P波三维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浅部P波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之间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龙门山断裂带在20 km以上深度表现为高速异常带,彭灌杂岩体和宝兴杂岩体为局部高速异常区.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局部高速异常体对汶川地震的余震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余震带南端,余震全部发生在与宝兴杂岩体对应的高速异常体的东北侧;在余震带的中段,与彭灌杂岩体对应的高速异常体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余震的分布;在余震带的东北端,宁强—勉县—带的高速异常体可能阻止了余震进一步向东北扩展.龙门山断裂带中上地壳的P波高速异常表明介质具有相对较高的强度,在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过程中起到了较强的阻挡作用,有利于深部能量积累.在30 km深度之下,扬子地块具有明显的高速特征,其前缘随深度增加向青藏高原方向扩展,在下地壳和上地慢顶部已达到龙门山断裂带以西.
引用
收藏
页码:320 / 32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21-1233
[2]   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远震P波接收函数和布格重力异常的联合解释 [J].
楼海 ;
王椿镛 ;
吕智勇 ;
姚志祥 ;
戴仕贵 ;
尤惠川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07-1220
[3]   汶川8.0级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研究 [J].
黄媛 ;
吴建平 ;
张天中 ;
张东宁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42-1249
[4]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时空破裂过程 [J].
张勇 ;
冯万鹏 ;
许力生 ;
周成虎 ;
陈运泰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186-1194
[5]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7]   川西地区现今垂直地壳运动研究 [J].
王庆良 ;
崔笃信 ;
王文萍 ;
张四新 ;
刘锦文 ;
史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5) :598-610
[8]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锦屏造山带的崛起——大型拆离断层和挤出机制 [J].
许志琴 ;
李化启 ;
侯立炜 ;
付小芳 ;
陈文 ;
曾令森 ;
蔡志慧 ;
陈方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62-1276
[9]   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的初步研究 [J].
陈国光 ;
计凤桔 ;
周荣军 ;
徐杰 ;
周本刚 ;
黎小刚 ;
叶友青 .
地震地质, 2007, (03) :657-673
[10]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冲断带与四川盆地的现今构造表现:数字地形和地震活动证据 [J].
贾秋鹏 ;
贾东 ;
朱艾斓 ;
陈竹新 ;
胡潜伟 ;
罗良 ;
张元元 ;
李一泉 .
地质科学 , 2007, (01) :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