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降水性层状云微物理过程分析

被引:11
作者
张磊
何晖
黄梦宇
马新成
金华
张蔷
机构
[1]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关键词
降水; 层状云; 微物理过程; 飞机探测;
D O I
10.19517/j.1671-6345.2013.04.024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2010年5月14日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的飞机DMT探测资料进行了分析。这次降水形成的主要微物理机制是"播种-供给"过程。冰化层降水尺度的粒子浓度高,高于其他各层。过冷层冰水粒子共存,液态水含量丰富,为冰水转化和淞附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增长环境条件,是降水增长的关键层。这次降水云系"播种-供给"机制表现充分,但云暖层薄,暖层增长不充分,云底高,蒸发层厚,是不能产生强降水的主要云微物理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42 / 74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北京一次春季降水的微物理探测. 金华,马新成,黄梦宇,等.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文集 . 2008
  • [2] 人工影响天气若干问题的讨论. 黄美元,雷恒池.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文集 . 2008
  • [3] 北疆冬季层状云微物理结构初探
    廖飞佳
    张建新
    黄钢
    [J]. 新疆气象, 1996, (05) : 31 - 34
  • [4] 兰州地区秋季层状云垂直微物理特征分析
    李照荣
    李荣庆
    李宝梓
    [J]. 高原气象, 2003, (06) : 583 - 589
  • [5] 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及降水机制研究概述
    石爱丽
    [J]. 气象科技 , 2005, (02) : 104 - 108
  • [6] 回流天气系统层状云的非均匀性
    杨文霞
    牛生杰
    魏俊国
    孙玉稳
    [J]. 气象科技, 2005, (03) : 256 - 259
  • [7] 近年来云降水物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研究进展
    雷恒池
    洪延超
    赵震
    肖辉
    郭学良
    [J]. 大气科学 , 2008, (04) : 967 - 974
  • [8] 切变线降水系统微物理特征及降水机制个例分析
    刘健
    齐彦斌
    蒋彤
    陈知新
    米长树
    纪瑛英
    [J]. 气象科技, 2008, (04) : 396 - 399
  • [9] 一次秋季暖云微物理结构探测试验
    王维佳
    董晓波
    石立新
    刘建西
    张世林
    刘平
    [J]. 气象科技, 2011, 39 (05) : 656 - 660+665
  • [10] 北方层状云人工降水试验研究. 游来光,马培民,胡志晋. 气象科技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