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湾表层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被引:11
作者
王朝晖
Kazumi Matsuoka
齐雨藻
辜小莲
机构
[1] 暨南大学生命技术科学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2] Laboratory of Coast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3] Facul-tyofFisheries
[4] Nagasaki University
[5] 暨南大学生命技术科学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6] - Bunkyo-machi
[7] Nagasaki -
[8] Japan
关键词
甲藻孢囊; 锥状斯氏藻; 深圳湾; 南中国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6 [各地层古植物分布];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集了深圳湾 3个采样点约 2 0 cm的表层沉积物样品 ,研究了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共分析鉴定出孢囊类型 37种 ,其中 5种为我国沿海未报道的新记录类型 ,原多甲藻类孢囊是该海域种类最丰富的孢囊类型。除上表层沉积物外 ,深圳湾甲藻孢囊密度较低 ,孢囊密度大多在 50 0 cysts/ g D Wt以下 ,总孢囊密度变化范围为 83~ 40 36 cysts/ g D Wt之间。锥状斯氏藻是深圳湾甲藻孢囊的优势种类 ,上表层沉积物中该孢囊密度的急剧上升证实了 2 0 0 0年附近海域所发生的该藻赤潮。而裸甲藻类孢囊含量明显比南海其他海域高。孢囊的香农 -威弗种类多样性指数为 1 .50~ 3.96之间 ,并且在非养殖区、离岸海域及较深层次沉积物中较高 ,而孢囊密度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种类多样性的下降及孢囊密度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深圳湾污染的变化趋势 ,富营养化程度非养殖区大于养殖区 ,近岸海域大于离岸海域 ,并且近年来污染逐渐加剧
引用
收藏
页码:2073 / 208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厦门西港甲藻孢囊种类和数量分布特征 [J].
林元烧 ;
曹文清 ;
Sameer TERDALKAR ;
张茜 ;
齐雨藻 .
海洋与湖沼, 2002, (04) :407-414
[2]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J].
肖咏之 ;
齐雨藻 ;
王朝晖 ;
吕颂辉 .
海洋科学, 2001, (09) :50-54
[3]   1998年春深圳湾环节环沟藻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探讨 [J].
王朝晖 ;
齐雨藻 ;
尹伊伟 ;
江天久 ;
谢隆初 .
海洋科学, 2001, (05) :47-50
[4]   南海表层沉积沟鞭藻孢囊的分布特征 [J].
吴国瑄 ;
孙湘君 .
热带海洋, 2000, (01) :8-16+97
[5]   南海大鹏湾甲藻孢囊分布研究 [J].
郑磊 ;
齐雨藻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7, (03) :10-15+95
[6]   大鹏湾有毒赤潮生物孢囊研究 [J].
郑磊,齐雨藻,骆育敏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5, (01) :121-126
[7]  
Eutrophication process recorded in dinoflagellate cyst assemblages — a case of Yokohama Port, Tokyo Bay, Japan[J] . Kazumi Matsuok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1999 (1)
[8]  
Dinoflagellate Cysts as Indicators of Cultural Eutrophication in the Oslofjord, Norway[J] . B. Dale,T.A. Thorsen,A. Fjellsa.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 . 1999 (3)
[9]  
广州日报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