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山区土壤养分及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

被引:15
作者
廖洪凯 [1 ]
龙健 [1 ]
李娟 [1 ,2 ]
机构
[1]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重点实验室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活性组分; 养分; 土地利用方式; 喀斯特山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8 [土壤肥力(土壤肥沃性)];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林地、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土壤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最高,其中土壤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易氧化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0 g.kg-1、477.86 mg.kg-1、102.87 mg.kg-1、17.54 mg.kg-1、7.72 g.kg-1和166.43 mg.kg-1,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总体按花椒林、火龙果林、退耕草丛和旱地依次下降。除旱地与经自然恢复15 a的退耕草丛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含量较为接近,大多未达显著差异水平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活性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花椒林对土壤养分和活性组分的累积效应仅次于林地,且明显高于火龙果林和旱地。研究阐明了喀斯特土壤的自然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需辅以必要的造林措施加速其恢复,花椒林可以作为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或生态恢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植被类型。
引用
收藏
页码:2081 / 209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退化板栗林(套)改种茶树和毛竹后土壤生物学性质变化 [J].
徐秋芳 ;
田甜 ;
吴家森 ;
姜培坤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3) :180-184
[2]   不同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C动态及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J].
荣丽 ;
李守剑 ;
李贤伟 ;
张健 ;
王鹏 .
生态学报, 2011, 31 (01) :137-144
[3]  
桂西北喀斯特土壤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J]. 魏亚伟,苏以荣,陈香碧,何寻阳.应用生态学报. 2010(05)
[4]   黄土高原典型植物根际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基础呼吸的影响 [J].
李国辉 ;
陈庆芳 ;
黄懿梅 ;
安韶山 ;
郑粉莉 ;
陈利顶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976-983
[5]   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复合退化控制与重建模式 [J].
彭晚霞 ;
王克林 ;
宋同清 ;
曾馥平 ;
王久荣 .
生态学报, 2008, (02) :811-820
[6]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 [J].
杨刚 ;
何寻阳 ;
王克林 ;
黄继山 ;
陈志辉 ;
李有志 ;
艾美荣 .
土壤通报, 2008, (01) :189-191
[7]   土壤呼吸与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J].
苏永红 ;
冯起 ;
朱高峰 ;
司建华 ;
常宗强 .
中国沙漠, 2008, (01) :57-65
[8]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变化 [J].
宇万太 ;
马强 ;
赵鑫 ;
周桦 ;
李建东 .
生态学杂志, 2007, (12) :2013-2016
[9]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 [J].
袁海伟 ;
苏以荣 ;
郑华 ;
黄道友 ;
吴金水 .
生态学杂志, 2007, (10) :1579-1584
[10]   土壤活性有机碳 [J].
柳敏 ;
宇万太 ;
姜子绍 ;
马强 .
生态学杂志, 2006, (11) :14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