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C动态及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20
作者
荣丽 [1 ,2 ]
李守剑 [3 ]
李贤伟 [1 ]
张健 [1 ]
王鹏 [1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长江上游生态林业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2]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
[3] 四川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关键词
退耕还林; 细根(草根); C动态; 土壤活性有机碳; 分解;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由于土壤活性有机碳可以在土壤全碳变化之前反映土壤因管理措施和环境引起的微小的变化,又直接参与土壤微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对土壤碳平衡和土壤化学、土壤肥力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采用原状土芯(intact core)法,探讨了4种退耕还林模式———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与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复合模式、扁穗牛鞭草草地、柳杉(Cryptameriafortunei)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细根(草根)分解过程中的C动态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细根(草根)中的C表现为净释放,其质量残留率符合单指数模型(P<0.01)。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易氧化碳(ROC)、总有机碳(TOC)都大于其他3种模式。4种模式下的SMBC对土壤TOC的贡献分别是1.2%—3.3%、0.7%—1.5%、0.8%—2.2%、0.5%—0.8%;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的ROC/TOC大于其他3种模式模式;各模式土壤ROC含量与土壤TOC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以上结果显示,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光皮桦与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土壤有机碳活性大、易转化,土壤总有机碳的高低决定了易氧化碳的丰缺。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华西雨屏区不同退耕模式细根(包括草根)分解过程中土壤酶动态 [J].
荣丽 ;
李守剑 ;
李贤伟 ;
范川 .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06) :642-650
[2]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为例 [J].
王建林 ;
欧阳华 ;
王忠红 ;
常天军 ;
李鹏 ;
沈振西 ;
钟志明 .
生态学报, 2009, 29 (07) :3501-3508
[3]   华西雨屏区不同退耕模式细根、草根分解及主要土壤微生物功能群动态 [J].
荣丽 ;
李贤伟 ;
张健 ;
朱天辉 ;
范川 ;
蒲德强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06) :1069-1079
[4]   凉水自然保护区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理类群及分布 [J].
王轶 ;
邹莉 ;
王义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03) :16-17+48
[5]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 [J].
徐侠 ;
陈月琴 ;
汪家社 ;
方燕鸿 ;
权伟 ;
阮宏华 ;
徐自坤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3) :539-544
[6]   光皮桦木-扁穗牛鞭草复合模式细根草根生物量及空间分布 [J].
王巧 ;
李贤伟 ;
杨渺 ;
李德会 ;
荣丽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4) :430-435
[7]   不同温度条件下杉木、桤木和火力楠细根分解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刘艳 ;
汪思龙 ;
王晓伟 ;
于小军 ;
杨跃军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03) :481-486
[8]   根际沉积及其在植物-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 [J].
王振宇 ;
吕金印 ;
李凤民 ;
徐炳成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0) :1963-1968
[9]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的比较 [J].
朱志建 ;
姜培坤 ;
徐秋芳 .
林业科学研究, 2006, (04) :523-526
[10]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与应用 [J].
吕国红 ;
周广胜 ;
周莉 ;
贾庆宇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 (02)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