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流沉积的动力学机制与响应

被引:30
作者
姜辉
机构
[1] 中国石化集团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
关键词
流动机制; 沉积响应; 浊流; 沉积动力学; 东营凹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浊流按粒度成因分类法可分为低密度、砂质高密度和砾质高密度3种类型。其流变机理特别是高密度浊流的流动机制和过程目前仍存在争议。从分布状态、触发机制、悬浮过程、沉积速率等方面展开探索,构建出浊流本体的动力侵蚀带、前部调节带、沉积卸载带、后部调节带、动力平衡带5个动力变形部分。从流动机制来说动力侵蚀带由于高度流动其形态保持相对固定,挟裹粗粒沉积物拖曳后面发散状细粒沉积物形成云雾状水流轨迹;沉积卸载带在混合作用下其流动时间和空间上仅有缓慢变化,当流动分离产生的湍动力不能超过粘滞强度的阻尼效应时,沉积物发生卸载顺次堆积;调节带和平衡带则起到动力转换、连接前后结构体、平衡沉积/侵蚀作用的功能。此外,浊流大规模高速流动必然增加其结构的不稳定性和支撑机制的多样化,这也是它与重力流其它类型之间存在过渡、改造和转化的根本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428 / 4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J].
王英民 ;
王海荣 ;
邱燕 ;
彭学超 ;
张文明 ;
李文成 .
沉积学报, 2007, (04) :495-504
[2]   东营凹陷滑塌浊积岩沉积特征及油气藏勘探技术 [J].
尹太举 ;
张昌民 ;
李中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1) :93-98
[3]   渤南洼陷深层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J].
宫秀梅 ;
金之钧 ;
曾溅辉 ;
邱楠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4) :473-479
[4]   浊流沉积研究综述和展望 [J].
饶孟余 ;
钟建华 ;
赵志根 ;
严家平 ;
唐修义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4, (06) :1-5
[5]   牛庄洼陷岩性油藏含油气性及主控因素 [J].
高永进 ;
邱桂强 ;
陈冬霞 ;
张俊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3) :284-287+299
[6]   陆相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 [J].
刘宪斌 ;
万晓樵 ;
林金逞 ;
李怀渊 ;
穆剑 .
地球学报, 2003, (01) :61-66
[7]   涌流型浊流形成及发展的实验模拟 [J].
张春生 ;
刘忠保 ;
施冬 ;
程启贵 ;
张荣彬 ;
高春宁 ;
李建雄 .
沉积学报, 2002, (01) :25-29
[8]   砂质碎屑流和底流改造——部分传统浊积岩成因新解 [J].
秦建华 .
四川地质学报, 1999, (04) :266-272
[9]   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成藏动力学特征 [J].
曾溅辉 ;
郑和荣 ;
王宁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8, (04) :60-63
[10]  
沉积学[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姜在兴主编,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