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沙地乌柳防护林碳库随林龄的变化

被引:12
作者
于洋 [1 ]
贾志清 [1 ,2 ]
朱雅娟 [1 ,2 ]
刘艳书 [1 ,2 ]
刘海涛 [1 ]
李清雪 [1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
[2] 青海共和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关键词
乌柳; 高寒沙地; 碳浓度; 碳贮量; 年龄系列; 碳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植被恢复是改善脆弱生态系统的有效方式。长期的植被恢复能够提高沙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以青海共和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Salix cheilophila)防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碳库与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探讨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随林龄增加,乌柳各组分碳浓度变化规律并不显著(P>0.05),而碳贮量显著增加(P<0.05),且不同林龄乌柳各组分碳库的分配比例不同,树干碳贮量占林分碳贮量的百分比最高。各林龄(6、11、16、21a)乌柳林碳贮量分别为4.95、9.93、14.67 t/hm2和21.99 t/hm2。土壤碳库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各林龄土壤碳库(0—200cm)分别为9.54、13.03、17.18和19.05 t/hm2。较之6、11a土壤碳库增加26.78%,16a较之11a提高24.16%,21a较16a提高9.82%。地被物层(植被残体)固碳量分别为0.27、0.29、0.33、0.43 t/hm2。不同林龄乌柳林生态系统碳库分别为14.76、23.25、32.18 t/hm2和41.48 t/hm2。各林龄乌柳植被层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33.54%、42.71%、45.59%和53.01%,土壤碳库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64.63%、56.04%、53.39%和45.93%,而地被物层分别占该林龄总碳库的1.83%、1.25%、1.03%和1.03%。较之恢复前的,各林龄碳库依次增加57.05%、36.52%、27.75%和22.42%。植被恢复各阶段年净碳累积速率分别为1.41、1.70、1.79、1.86 t C hm-2a-1。乌柳防护林生态系统具有"碳汇"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1752 / 176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湘潭锰矿废弃地不同林龄栾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趋势 [J].
田大伦 ;
李雄华 ;
罗赵慧 ;
闫文德 .
生态学报, 2014, 34 (08) :2137-2145
[2]   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的水分生理特性及叶性状 [J].
刘海涛 ;
贾志清 ;
朱雅娟 ;
于洋 ;
李清雪 .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09) :2370-2376
[3]   浑善达克沙地黄柳更新特点与规律研究 [J].
崔秀萍 ;
刘果厚 .
中国沙漠, 2012, 32 (01) :60-64
[4]   极端干旱环境下的胡杨细根分布与土壤特征 [J].
木巴热克·阿尤普 ;
陈亚宁 ;
李卫红 ;
郝兴明 ;
马建新 ;
苏芮 .
中国沙漠, 2011, 31 (06) :1449-1458
[5]   浑善达克沙地稀树疏林草地植被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 [J].
李刚 ;
李永庚 ;
刘美珍 ;
蒋高明 .
科技导报, 2011, 29 (25) :30-37
[6]   西藏乌柳群落特征 [J].
朱雪林 ;
黄清麟 ;
张超 ;
普布顿珠 ;
旦增 .
山地学报, 2011, (01) :116-122
[7]   湖南会同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初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J].
田大伦 ;
尹刚强 ;
方晰 ;
项文化 ;
闫文德 .
生态学报, 2010, 30 (22) :6297-6308
[8]   科尔沁沙地灌丛改造的工程措施及效果 [J].
蒋德明 ;
唐毅 ;
李晓兰 ;
押田敏雄 ;
李明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8 (01) :131-133
[9]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J].
胡会峰 ;
王志恒 ;
刘国华 ;
傅伯杰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6, (04) :539-544
[10]   灌木的生态特性与生态效能的研究与进展 [J].
李清河 ;
江泽平 ;
张景波 ;
赵英铭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2) :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