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会同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初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15
作者
田大伦 [1 ,2 ,3 ]
尹刚强 [1 ,4 ]
方晰 [1 ,2 ,3 ]
项文化 [1 ,2 ,3 ]
闫文德 [1 ,2 ,3 ]
机构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研究室
[2] 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3]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4] 不详
关键词
湖南会同; 退耕还林; 碳密度; 碳贮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0.5296、0.5188、0.5178、0.5376、0.5355gC/g,树种间同一器官的平均碳密度排序为:树干>树根>树叶>树枝>树皮;5种退耕还林模式中活地被物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分别介于0.4380—0.5380gC/g、0.5060—0.5200gC/g之间,土壤层(0—60cm,下同)平均有机碳密度介于0.00786—0.01485gC/g之间;退耕还林3a后,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杜英×樟树混交林、樟树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比原坡耕地分别提高了53.57%、39.19%、38.57%、24.82%,而马尾松林地下降了18.72%。林木不同器官中的碳贮量基本上与各器官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同一造林时间的4种模式中,以杜英×樟树混交林各器官的碳贮量最大,为1.219tC/hm2,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最小,仅为0.199tC/hm2,均以干根碳贮量为最大,占其各器官碳贮量的57.50%以上。5种退耕还林模式恢复初期的生态系统中,土壤层碳贮量最大,为74.518—119.312tC/hm2,占96.180%以上,植被层为其次,在0.633—2.960tC/hm2之间,仅占0.642%—3.820%,死地被物层为最小。退耕后,樟树林、杜英×樟树混交林、乐昌含笑×红花木莲混交林、杜英×乐昌含笑混交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分别增加了19.477、27.722、41.643、26.821tC/hm2,马尾松林下降了1.675tC/hm2。
引用
收藏
页码:6297 / 63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半干旱沙区退耕还林对碳储量和分配格局的影响 [J].
白雪爽 ;
胡亚林 ;
曾德慧 ;
蒋志荣 .
生态学杂志, 2008, (10) :1647-1652
[2]   退耕还林地在植被恢复初期碳储量及分配格局研究 [J].
黄从德 ;
张健 ;
邓玉林 ;
杨万勤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4) :130-133
[3]   量化退耕还林后土壤碳变化 [J].
王春梅 ;
刘艳红 ;
邵彬 ;
赵景刚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3) :112-119
[4]   三峡库区几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有机碳研究 [J].
陈亮中 ;
肖文发 ;
唐万鹏 ;
潘磊 ;
史玉虎 .
林业科学, 2007, (04) :111-114
[5]   退耕还林地桦木林生态系统碳素密度、贮量与空间分布 [J].
吴小山 ;
黄从德 .
生态学杂志, 2007, (03) :323-326
[6]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 [J].
陈广生 ;
田汉勤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189-204
[7]   北川河流域退耕还林(草)对土壤质量影响的评价 [J].
李文忠 ;
贺永元 ;
张伟华 ;
周心澄 .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06) :5-7
[8]   西南喀斯特地区退耕还林(草)模式对土壤肥力质量演变的影响 [J].
龙健 ;
邓启琼 ;
江新荣 ;
刘方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7) :1279-1284
[9]   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 [J].
彭文英 ;
张科利 ;
陈瑶 ;
杨勤科 .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02) :272-278
[10]   华西雨屏区退耕地不同植被经营模式坡面径流和产沙特征分析 [J].
张学权 ;
胡庭兴 ;
李伟 ;
宫渊波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6) :27-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