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事印证理论批判

被引:69
作者
周洪波
机构
[1] 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事证明方法模式; 印证; 自由心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围绕"印证"来研究我国的刑事证明方法模式,这些研究造成的突出理论印象是:"印证"这一概念工具,在实证上能够较为具体地呈现中国特色刑事证明方法的类型特征;在规范上也能作为事实认定的具体判断标准发挥作用,尽管还应适当借鉴西方的自由心证方法。这导致"印证"一词在刑事司法实务中日益流行,且有泛滥之势。需要注意的是,有关研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对印证的理解不合常识且较为驳杂,无法清晰标识我国刑事证明方法的模式特征;对证明方法模式的归因解释难以成立;未能澄清对证明方法的应有规范立场,因而无力促成现实的合理化变革。因此,学界仍需寻找替代性的模式理论来说明我国刑事证明方法所面临的转型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36 / 155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1]  
艾伦教授论证据法[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罗纳德·J·艾伦, 201409
[12]  
新堂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 (日) 新堂幸司, 2008
[13]  
法律语言学导论[M]. 法律出版社 , (美) 吉本斯, 2007
[14]  
比较法视野中的证据制度[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 ) 达马斯卡, 2006
[15]  
刑事诉讼法[M]. 法律出版社 , (德)克劳思·罗科信(ClausRoxin)著, 2003
[16]  
指导案例32号:张某某、金某危险驾驶案 .2 http://www.court.gov.cn/shenpan-xiangqing-13228.html . 2015
[17]   以限制证据证明力为核心的新法定证据主义 [J].
陈瑞华 .
法学研究, 2012, 34 (06) :147-163
[19]   论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合理限度 [J].
张媛 .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2, (02) :94-98
[20]   论证据相互印证规则 [J].
陈瑞华 .
法商研究, 2012, 29 (01) :1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