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解释方法位阶性的质疑

被引:71
作者
周光权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刑法解释方法; 文义解释; 目的解释; 位阶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文义解释有诸多局限,需要其他解释方法来印证和检验,因此其并不具有优位性。客观目的解释的功能具有多面性,其仅在目的性缩限时具有绝对优先性,因此不能一概认为其有决定性;主观目的解释仅在提供不处罚的立法资料时具有特殊价值。在刑法解释的商谈、试错过程中,方法的采用有"各取所需"的特点,采用何种解释方法取决于对处罚必要性的判断;解释是一种结果,通常是在结论确定之后再选择解释方法,为法官定罪与否提供"事后注脚";由于司法裁判必须考虑国民的认同感,且要接受后果考察,刑法适用就必须兼顾大量解释方法自身难以涵括的各种复杂因素。因此,如何立足于法条用语的通常含义,将犯罪论体系、规范保护目的、国民的规范认同、处罚必要性等内容一并考虑,并且坚持实践理性,选择对个案最为合适的解释方法,将实质解释的结论限定在特定时代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从而平衡好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关系,是比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性更为重要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59 / 174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论中止犯的性质及其对成立要件的制约 [J].
王昭武 .
清华法学, 2013, 7 (05) :71-85
[2]   论刑法解释的边界和路径——以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区分为中心 [J].
冯军 .
法学家, 2012, (01) :63-75+177
[3]   论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 [J].
程红 .
法学, 2011, (01) :40-49
[4]   刑法解释方法的位阶与运用 [J].
苏彩霞 .
中国法学, 2008, (05) :97-108
[5]   法律解释的困境 [J].
桑本谦 .
法学研究, 2004, (05) :3-13
[6]   罪刑法定视域中的刑法适用解释 [J].
梁根林 .
中国法学, 2004, (03) :122-133
[7]  
法律方法[M]. 山东人民出版社 , 陈金钊, 2013
[8]  
日本刑法各论[M]. 法律出版社 , 西田典之, 2013
[9]  
中山大学法律评论[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谢进杰, 2013
[10]  
司法过程的性质[M]. 商务印书馆 , (美) 卡多佐 (Cardozo,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