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17
作者
刘金福 [1 ,2 ]
苏松锦 [1 ,2 ]
何中声 [1 ,2 ]
洪伟 [1 ,2 ]
吴彩婷 [1 ,2 ]
董金相 [1 ,2 ]
黎丽珍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2] 福建省高校生态与资源统计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格氏栲; 土壤有机碳; 泰森多边形; 空间分布;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1.06.001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采用GIS技术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O)、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属于中等变异,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表层富集现象明显。土壤有机碳含量在Ⅰ层(0~20 cm)为32.15 g/kg,分别是Ⅱ层(20~40 cm)、Ⅲ层(40~60 cm)的2.35、4.63倍,剖面均值为17.60 g/kg;土壤有机碳密度在Ⅰ~Ⅲ层分别为6.76 kg/m2、3.17 kg/m2、1.74 kg/m2,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1.67 kg/m2。引入泰森多边形替代土壤类型图,计算得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49×104 t,Ⅰ层、Ⅱ层、Ⅲ层分别为8.66×103 t、4.01×103 t、2.20×103 t。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情况类似:在西南和东北各有一个高值区,以WS-EN为中线,西北和东南呈近似对称的条带状分布,且向两边表现出递减的趋势。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全氮(TN)、全磷(TP)、水解性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显著正相关,与全钾(TK)、pH、土壤容重(B)显著负相关,满足O=38.19+72.42 TN+0.04 AN+54.47 TP-7.50 pH-7.04 B。同时分析了地形、土壤理化性质、人为活动等对格氏栲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土壤有机碳储量精度、评估格氏栲天然林生态效益及其在区域碳循环中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41 / 64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A study on multidimensional time series model of individual age’s measurement in Castanopsis kawakamii population.[J].Jinfu Liu;Wei Hong;Dongming Pan;Junqing Li;Chengzhen Wu.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 4
[2]  
中国土种志.[M].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编;.农业出版社.1993,
[3]   濒危植物格氏栲保护生态学研究进展 [J].
刘金福 ;
何中声 ;
洪伟 ;
郑世群 ;
王兆杰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3 (05) :136-143
[4]   芦芽山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及碳储量 [J].
武小钢 ;
郭晋平 ;
杨秀云 ;
田旭平 .
生态学报, 2011, 31 (11) :3009-3019
[5]   中亚热带格氏栲天然林幼苗竞争强度研究 [J].
何中声 ;
刘金福 ;
洪伟 ;
郑世群 ;
吴承祯 ;
吴则焰 ;
牛杰 ;
林义君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11, (03) :230-236
[6]   额济纳绿洲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 [J].
司建华 ;
冯起 ;
鱼腾飞 ;
常宗强 ;
席海洋 ;
苏永红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12) :2600-2606
[7]   重庆岩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J].
倪九派 ;
袁道先 ;
谢德体 ;
魏朝富 .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6292-6301
[8]   森林类型对土壤表层有机碳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J].
赵安玖 ;
胡庭兴 ;
陈小红 .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 (10) :1748-1756
[9]   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J].
张勇 ;
史学正 ;
于东升 ;
王洪杰 ;
孙维侠 ;
赵永存 .
土壤学报, 2009, 46 (03) :526-531
[10]   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J].
黄从德 ;
张健 ;
杨万勤 ;
张国庆 ;
王永军 .
生态学报, 2009, 29 (03) :12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