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

被引:160
作者
张海生
机构
[1] 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编辑部
关键词
“新工科”; 分类建设; 复合交叉; 主辅贯通; 本硕贯通; 创新协同; 多元多样;
D O 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8.01.005
中图分类号
G642.3 [课程];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但事实上,我国高校进行"新工科"的实践探索远早于"三部曲"的诞生。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5所具有代表性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显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模式可归纳为3类:第一类是综合性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复合交叉",侧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人才培养,强调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复合型;第二类是工科优势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主辅贯通""本硕贯通",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多样";第三类是地方高校组的"新工科"建设,其实践模式是"创新协同",注重国际化发展和精细化培养,强调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据此,我国高校"新工科"分类发展的思路是:具有学科综合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解决全球化的共性问题以及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的重大科技攻关和研发,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并在发展应用文科方面有所突破,承担绝大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重任,教学方式以虚拟实验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为主;具有工科优势的高校组,主要服务于跨国企业、国家重点行业企业以及关键领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应用理科延伸至工科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注重虚拟实验和现场实验相结合,且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复合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为主;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地方高校组,主要服务于区域新经济的现实急需,应着重在传统工科之间实现交叉复合,承担极小部分大学技术国际化的责任,教学方式以现场实验为主,以培养能够与地方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应用型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产业人才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跨界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逻辑与建设目标 [J].
张海生 .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7, 2 (03) :13-18
[2]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 [J].
张海生 .
湖北社会科学, 2017, (09) :167-173
[3]   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 [J].
林健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7-14
[4]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 [J].
夏建国 ;
赵军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15-19+65
[5]   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J].
陆国栋 ;
李拓宇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20-26
[6]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J].
钟登华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3) :1-6
[7]   面向新工业体系的新工科 [J].
朱正伟 ;
周红坊 ;
李茂国 .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5 (03) :15-21
[8]   美国工程伦理教育探析及对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启示 [J].
陈柯蓓 ;
周开发 ;
倪家强 .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03) :36-43
[9]   新工科的核心能力与教学模式探索 [J].
周开发 ;
曾玉珍 .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03) :22-35
[10]   关于综合性大学培养新工科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J].
陈慧 ;
陈敏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2) :19-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