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塔中83—塔中16井区碳酸盐岩油气特征及其成因机理

被引:11
作者
杨俊 [1 ]
姜振学 [2 ,3 ]
向才富 [2 ,3 ]
王红平 [4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试验室
[3]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盆地中心
[4] 不详
关键词
油气性质差异; 成因机理; 油气运移; 碳酸盐岩; 塔中隆起; 塔里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塔中83—塔中16井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层位多,油气性质差异大,油(气)、水分布复杂。以研究区现今油气特征为基础,结合塔中隆起成藏过程,从油气运移的动态角度,突出分析了"喜马拉雅期天然气气侵对现今油气性质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成因机理,得出:1)同一层位、不同区带的油气藏,因存在多个气源断裂,表现出"两端为气,中间为油"的特征;2)同一地区、不同层位的油气藏,因沿主要气源断裂气侵的天然气量有限,以及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值性,从下至上表现出"从纯气藏变为凝析气藏直至油藏"的特征;3)同一层位、同一区带,因局部构造形态(分割槽)和致密层的存在,油(气)、水分布突变。总结认为,气源断裂、不整合面作为优势通道主导运移方向,局部构造形态及致密层限定油气运移范围,二者是研究区油气性质和油(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预测勘探层位越深,越靠近气源断裂,则越有利于天然气勘探。
引用
收藏
页码:101 / 1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 [1] 地球化学参数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
    吕修祥
    杨海军
    王祥
    韩剑发
    白忠凯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 838 - 846
  • [2]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复杂油气藏的特性
    邬光辉
    汪海
    陈志勇
    刘加良
    赵宽志
    高力
    陈利新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 763 - 769
  • [3] 塔中Ⅰ号带奥陶系烃包裹体荧光特征与成藏期
    张鼐
    赵瑞华
    张蒂嘉
    陈延贵
    邢永亮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1) : 63 - 68+75
  • [4] 塔中地区断裂不同演化阶段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张仲培
    王毅
    云金表
    周波
    赵泽辉
    郑孟林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3) : 316 - 323
  • [5]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志留系油气成藏及分布特点
    吕修祥
    白忠凯
    赵风云
    [J]. 地学前缘, 2008, (02) : 156 - 166
  • [6]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研究
    赵勇生
    刘克奇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 8 - 13
  • [7]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油气来源与运聚成藏研究
    韩剑发
    梅廉夫
    杨海军
    邬光辉
    徐志明
    朱光有
    [J].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7, (03) : 426 - 435
  • [8]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构造变动与油气聚散关系
    庞雄奇
    高剑波
    孟庆洋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5) : 594 - 603
  • [9]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海相油源对比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工作方向
    马安来
    金之钧
    王毅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 356 - 362
  • [10] 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的诸多证据
    赵宗举
    周新源
    郑兴平
    范国章
    吴兴宁
    [J]. 石油学报, 2005, (03) : 10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