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

被引:63
作者
盖笑松 [1 ]
王晓宁 [2 ]
张婵 [1 ]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 吉林化工学院学生处
关键词
双性化; 心理适应; 性别角色教育;
D O I
10.16164/j.cnki.22-1062/c.2009.05.027
中图分类号
C913.68 [妇女问题];
学科分类号
030301 ; 1204 ;
摘要
性别角色教育的缺失和单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当前性别角色教育中存在的两种误区。贝姆的性别角色发展模式理论和性别角色与心理适应的实证研究为实施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进行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的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1]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J].
王学 .
现代大学教育, 2004, (04) :86-88
[12]   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 [J].
余小芳 ;
邓小农 ;
王立皓 .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01) :39-40
[13]   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J].
袁立新 ;
卢声达 .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2, (06) :470-471
[14]   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模式与心理健康关系探析 [J].
马锦华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4) :87-89
[15]  
发展心理学.[M].(美)DavidR.Shaffer著;邹泓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6]   大众传媒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J].
卜卫 .
青年研究, 1997, (02) :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