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降解和生物乳化在稠油降黏中的作用

被引:22
作者
齐义彬 [1 ]
王大威 [2 ,3 ]
吴萌萌 [1 ]
李国强 [1 ]
吕鑫 [2 ,3 ]
马挺 [1 ]
机构
[1]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海油研究总院
[3] 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胶质降解; 降黏; 微生物; 乳化作用; 物模实验;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45 [稠油油田开发];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芽孢杆菌QB26是一株高温解烃菌,能以胶质为唯一碳源生长,在以2%胶质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55℃好氧振荡培养14d,胶质降解量可以达到45.96%;同样培养条件下,该菌发酵液可以较好地乳化等体积的稠油(55℃条件下黏度为1 146 mPa.s),稠油降黏率达到66.49%。该菌与一株假单胞菌T-1复配(VQB26∶VT-1=1∶1)后作用稠油,可以显著改善稠油的乳化效果(乳化稳定性增强,平均乳化粒径为17.88μm,减小粒径67.3%),此时的稠油乳化黏度为5.11 mPa.s,仅为初始黏度的0.45%。物理模拟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该体系在均质岩心和非均质岩心中提高模拟油藏的原油采收率分别为14.4%和22.38%,达到了降解胶质和生物乳化的双重降黏效果,大幅度提高了原油的流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70 / 67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润滑油黏度可见/近红外光谱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J].
蒋璐璐 ;
张瑜 ;
刘飞 ;
谈黎虹 ;
何勇 .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1, 27 (01) :112-116
[2]   原油脱水站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改善措施 [J].
吴迪 ;
宋辉 ;
王翀 ;
林森 ;
范继国 ;
许传迅 .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0, 18 (12) :42-49
[3]   高温油藏内源微生物的堵调及种群分布 [J].
宋智勇 ;
郭辽原 ;
袁书文 ;
郝滨 ;
吴晓玲 .
石油学报, 2010, 31 (06) :975-979
[4]   PseudomonasaeruginosaW3产鼠李糖脂的结构表征及理化性质 [J].
崔长征 ;
沈萍 ;
张甲耀 ;
冯耀宇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10) :2030-2034
[5]   稠油微生物降粘机理及研究进展 [J].
陈学君 .
科技信息, 2009, (12) :671-672
[6]   沥青质/胶质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J].
陈玉祥 ;
陈军 ;
潘成松 ;
李刚 ;
肖喜庆 .
应用化工, 2009, (02) :194-196+200
[7]   CO-微生物开发近海普通稠油可行性分析 [J].
郭平 ;
李苗 ;
张廷山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1) :126-129+151
[8]   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微生物调剖先导性现场试验研究 [J].
郭万奎 ;
石成方 ;
万新德 ;
李蔚 ;
石梅 .
石油学报, 2006, (S1) :86-90
[9]   稠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胶质和沥青质生物降解 [J].
李凤梅 ;
郭书海 ;
牛之欣 ;
牛明芬 ;
冷延慧 ;
张春桂 .
土壤通报, 2006, (04) :764-767
[10]   残酸对原油脱水的影响及处理 [J].
范振中 ;
俞庆森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5, (05) :546-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