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形态结构对黄河三角洲不同生境的响应

被引:17
作者
韩鹏 [1 ,2 ]
吴耿 [1 ,2 ]
吴勇泉 [1 ,2 ]
项俊 [1 ,2 ,3 ]
余龙江 [1 ,2 ]
机构
[1]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资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
[2] 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黄冈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芦苇; 形态结构; 适应; 胁迫;
D O 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1.02.015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植物的形态结构总是与环境相适应。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和环境扫描电镜技术对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河口区和内陆区两种生境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根解剖结构、叶片解剖和超微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芦苇叶片和根的形态结构与生态环境有关;两种生境下,芦苇叶片上表皮均有明显泡状细胞群分布,芦苇上下表皮均有气孔分布,且下陷;在河口区,芦苇叶片维管束鞘细胞近上表皮处有较大程度延伸,下表皮处常延伸至近表皮,呈开放状态,叶片表面常有蜡质覆盖;在内陆区,芦苇叶片维管束鞘细胞较大,有的为两层;此外,河口区芦苇根的中皮层细胞分化为明显的通气组织,内皮层凯氏带明显,而内陆区芦苇根的中皮层细胞排列规则,呈辐射状。芦苇在适应不同生境时其形态结构所发生的变化是不同的。叶片维管束鞘细胞的延伸、表皮被蜡质和根中通气组织、凯氏带等结构是芦苇适应河口区盐胁迫的结果;而叶片维管束鞘细胞增大、细胞层数增加和根的中皮层细胞辐射状排列是芦苇适应干旱胁迫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85 / 1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半干旱区湿地芦苇种群生态特征动态变化研究——以莫莫格湿地为例 [J].
王雪宏 ;
佟守正 ;
吕宪国 .
湿地科学, 2008, (03) :386-391
[2]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J].
赵建松 ;
白梅 ;
程凤鸣 ;
李小明 .
湿地科学, 2008, (03) :398-404
[3]   植物显微及超微结构变化与其抗逆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J].
杨春雪 ;
卓丽环 ;
柳参奎 .
分子植物育种, 2008, (02) :341-346
[4]   洪水条件下湿地植物的生存策略 [J].
罗文泊 ;
谢永宏 ;
宋凤斌 .
生态学杂志, 2007, (09) :1478-1485
[5]   西南岩溶地区黄荆和檵木叶片结构对其生态环境的响应 [J].
余龙江 ;
吴耿 ;
李为 ;
项俊 ;
栗茂腾 .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08) :1517-1523
[6]   中国芦苇研究现状与趋势 [J].
王振庆 ;
王丽娜 ;
吴大千 ;
张治国 .
山东林业科技, 2006, (06) :85-87+74
[7]   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J].
李芳兰 ;
包维楷 .
植物学通报, 2005, (S1) :118-127
[8]   盐生植物星星草叶表皮具有泌盐功能的蜡质层 [J].
韦存虚 ;
王建波 ;
陈义芳 ;
周卫东 ;
孙国荣 .
生态学报, 2004, (11) :2451-2456
[9]   河西走廊不同生态型芦苇对干旱和盐渍胁迫的响应调节 [J].
朱学艺 ;
王锁民 ;
张承烈 .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 (04) :371-376
[10]   花花柴叶片解剖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J].
章英才 ;
闫天珍 .
宁夏农学院学报, 2003, (01)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