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洞庭湖退田还湖区土壤物理特性

被引:7
作者
王月容 [1 ]
周金星 [2 ]
周志翔 [1 ]
孙启祥 [2 ]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灰色关联分析; 洞庭湖;
D O I
10.13300/j.cnki.hnlkxb.2010.03.004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荒地(Ⅴ)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密度、孔隙状况、水分状况、团聚体组成与分形特征等物理性质,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土壤物理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0~50 cm土层土壤密度为1.02~1.65g/cm3,毛管孔隙度为33.04%61.70%,非毛管孔隙度为2.15%25.35%,总孔隙度为38.40%64.96%,自然含水量为17.07%38.33%,毛管持水量为23.22%64.00%,土壤团聚体平均直径、分形维数分别为1.76~5.09 mm、2.272 8~2.638 8;各土壤物理指标中,非毛管孔隙度变异系数最大(83.51%),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变异系数最小(3.61%);0~25 cm2、5~50 cm土层荒地的土壤密度均最高,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均最低,毛管孔隙度仅高于园地;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物理特性的关联度排序为Ⅱ(0.776 3)>Ⅳ(0.762 1)>Ⅰ(0.698 6)>Ⅲ(0.659 2)>Ⅴ(0.618 3),土壤物理性质以荒地类型最差。
引用
收藏
页码:306 / 31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基于灰色模型对不同播期优质籼稻品质评价 [J].
胡钧铭 ;
江立庚 ;
吕永成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8 (02) :125-129
[2]   华南地区八种人工林的土壤物理性质 [J].
曹鹤 ;
薛立 ;
谢腾芳 ;
王相娥 ;
傅静丹 ;
郑卫国 .
生态学杂志, 2009, 28 (04) :620-625
[3]   洞庭湖滩地主导水分因子与钉螺分布密度的时空变化 [J].
王月容 ;
周金星 ;
周志翔 ;
孙启祥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6) :859-864
[4]   土壤-植被系统及其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J].
漆良华 ;
张旭东 ;
孙启祥 ;
周金星 ;
张建锋 ;
刘国华 ;
李冬雪 .
世界林业研究, 2007, (03) :1-8
[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结构特征与健康评价 [J].
周金星 ;
漆良华 ;
张旭东 ;
周小玲 ;
许忠坤 ;
李锡泉 ;
刘秋芳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6, (06) :32-37
[6]   退田还湖对鄱阳湖洪水调控能力的影响 [J].
闵骞 ;
刘影 ;
马定国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05) :574-578
[7]   厢沟免耕秸秆还田对作物及土壤的影响 [J].
汪金平 ;
何圆球 ;
柯建国 ;
曹凑贵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123-127
[8]   粘土颗粒群粒度分布分形维与土壤透气性关系 [J].
胡大为 ;
胡小芳 .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6, (02) :145-148
[9]   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J].
宁丽丹 ;
石辉 ;
周海军 ;
刘世荣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8) :1405-1410
[10]   洞庭湖退田还湖及其生态恢复过程分析 [J].
姜加虎 ;
张琛 ;
黄群 ;
邓学建 .
湖泊科学, 2004, (04) :32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