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遂犯处罚根据论:嬗变、选择与检验

被引:19
作者
梁根林
机构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客观未遂论; 主观未遂论; 不能犯; 客观危险说; 具体危险说;
D O I
10.16290/j.cnki.1674-5205.2015.02.011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我国未遂犯处罚根据论经历了由主客观相统一说的混沌到客观未遂论的勃兴以及主观未遂论的坚守的理论嬗变。无论是根据当代刑法的基本立场,还是参照世界范围内未遂犯理论、立法与判例的变迁,抑或从中国当下的法治语境及客观需要出发,客观未遂论较之于主观未遂论,都是更为妥当和可采的未遂犯处罚根据理论。不能犯的可罚性是检验未遂犯处罚根据论的试金石。关于不能犯的危险性的判断,应当采取具体危险说,以适当地界定可罚的未遂犯与不可罚的不能犯,避免抽象危险说主观主义的倾向以及对于不能犯的可罚性抽象肯定而具体否定的局限,防止客观危险说自然主义的倾向以及过于扩张不可罚的不能犯范围的弊端。
引用
收藏
页码:108 / 118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论实行的着手与不法的成立根据 [J].
劳东燕 .
中外法学, 2011, 23 (06) :1237-1259
[2]   区分不能犯和未遂犯的三个维度 [J].
周光权 .
清华法学, 2011, 5 (04) :47-62
[3]   不能犯与未遂犯——一个比较法的分析 [J].
陈兴良 .
清华法学, 2011, 5 (04) :8-24
[4]   客观的未遂犯处罚根据论之提倡 [J].
陈璇 .
法学研究, 2011, 33 (02) :36-51
[5]   为我国现行不能犯理论辩护 [J].
陈家林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08, (04) :121-129
[6]   论不能犯与不能犯未遂问题 [J].
赵秉志 .
北方法学, 2008, (01) :72-86
[7]  
教义刑法学[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陈兴良, 2010
[8]  
日本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西田典之, 2007
[9]  
刑法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周光权, 2007
[10]  
刑法概说(总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大塚仁著,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