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天然气成藏研究

被引:40
作者
刘全有 [1 ]
金之钧 [1 ]
王毅 [1 ]
韩品龙 [2 ,3 ]
陶冶 [1 ]
王起琮 [4 ]
任站利 [3 ]
李文厚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3] 西北大学
[4] 西安石油大学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原油裂解气; 构造枢纽带; 铁铝土岩;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44.4 [石油和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两套优质烃源岩,即上奥陶统背锅山组泥灰岩和中奥陶统平凉组中下部页岩,是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古油藏原油和现今靖边气田油型气的主要来源。两套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西部和西南部,呈"L"型展布,盆地内部缺失;它们累计厚度约50~350m。平凉泥岩TOC介于0.5%~1.2%,平均0.9%,厚度20~50m,而灰岩TOC主要分布在0.2%~0.4%区间,平均0.3%。背锅山组泥岩有机碳相对较高,TOC介于0.22%~3.3%,平均为0.93%。三叠纪末期,两套优质烃源岩生成的大量液态烃类进入中央古隆起控制的斜坡部位,形成古油藏;侏罗纪-早白垩世,地层持续加深和地温梯度升高,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达到高-过成熟阶段,古油藏温度超过180℃,原油开始热裂解生成天然气。油气的热裂解导致气藏压力不断增大,驱使部分气体进一步扩散运移。晚白垩世燕山运动IV幕,盆地东部大规模持续挤压抬升导致了原有油气藏经历了西高东低转变为东高西低的构造反转,形成构造枢纽。中央隆起带聚集油气的优势被改造,裂解形成的天然气向东或东北方向运移。但是运移过程中,东部盐岩、膏盐、致密碳酸盐岩侧向封堵。在靖边气田中心部位,由于奥陶系顶部缺失石炭系铁铝土岩封盖,使得部分石炭-二叠系生成的天然气沿着不整合面进入风化壳,形成从奥陶系来源的原油裂解气与石炭-二叠系生成的煤型气相混合。
引用
收藏
页码:847 / 85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奥陶系沥青及古油藏生气潜力 [J].
张春林 ;
孙粉锦 ;
刘锐娥 ;
张福东 ;
肖红平 ;
伍大茂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6) :668-673
[2]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平凉组烃源岩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陈孟晋 ;
宁宁 ;
胡国艺 ;
李剑 .
科学通报, 2007, (S1) :78-85
[3]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 [J].
宁宁 ;
陈孟晋 ;
孙粉锦 ;
许化政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7, (02) :280-286
[4]   “西气东输”探明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资源潜势 [J].
徐永昌 ;
沈平 ;
刘全有 .
沉积学报, 2002, (03) :447-455
[5]   碳酸盐岩生烃指标及生烃量评价的新认识 [J].
夏新宇 ;
戴金星 .
石油学报, 2000, (04) :36-41+121
[6]   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有机相类型及生烃潜力 [J].
夏新宇 ;
洪峰 ;
赵林 ;
张文正 .
沉积学报, 1999, (04) :3-5
[7]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 [J].
刘文汇 ;
徐永昌 .
地球化学, 1999, (04) :359-366
[8]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J].
任战利 .
石油学报, 1996, (01) :17-24
[9]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奥陶系天然气的成因及运移 [J].
陈安定 .
石油学报, 1994, (02) :1-10
[10]  
Carbon Isotopi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ght Hydrocarbon Monomeric Series of Crude Oils in the Ordos Basin[J]. 张文正,裴戈,关德师.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