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门源地区O3浓度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6
作者
王燕丽 [1 ]
窦筱艳 [2 ]
赵旭东 [2 ]
杨文 [1 ]
白志鹏 [1 ]
机构
[1]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2] 青海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背景站门源; O3浓度; 光化学反应; 影响因子;
D O I
10.14050/j.cnki.1672-9250.2016.04.006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研究高原背景地区O3的浓度水平,于2013年9月13日至2013年10月14日期间,在国家大气背景站青海门源站开展了为期32天的观测。观测结果显示,门源地区O3小时浓度均值为115.0±22.6μg/m3,低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O3小时平均浓度限值的一级标准(160μg/m3)。通过分析O3和NOx实时浓度在一天24小时内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序列,发现在多数观测天内O3和NOx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规律,表明O3主要来自有NOx参与的光化学反应;另有几天NOx和O3的浓度出现同峰同谷的现象,推测这种变化主要是大气运动传输造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臭氧浓度与温度、湿度、风速、SO2、NOx以及CO的浓度都显著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O3与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的关系近似符合Y=0.630T-0.192H-0.004P-0.091W+196.039,拟合结果与真值误差2.88%。综上分析,门源地区O3浓度水平较低,但在高温低湿、风速较高、NOx浓度较低的情况下,O3容易积累,O3浓度主要受光化学反应和大气运动传输过程两个因素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3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阿克达拉区域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在线观测 [J].
林伟立 ;
徐晓斌 ;
王力福 ;
杨森 ;
林永波 ;
赵正波 ;
李建丽 ;
陈巧华 .
气象科技 , 2010, (06) :661-667
[2]   北京及周边地区典型站点近地面O3的变化特征 [J].
刘希文 ;
徐晓斌 ;
林伟立 .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 (07) :946-953
[3]   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在大气臭氧预报的应用——以北京夏季为例 [J].
安俊琳 ;
王跃思 ;
朱彬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06) :1286-1294
[4]   珠江三角洲夏季臭氧区域污染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J].
陆克定 ;
张远航 ;
苏杭 ;
邵敏 ;
曾立民 ;
钟流举 ;
向运荣 ;
张志忠 ;
周崇光 ;
Andreas Wahner .
中国科学:化学, 2010, 40 (04) :407-420
[5]  
北京奥运时段VOCs浓度变化、臭氧产生潜势及来源分析研究[J]. 吴方堃,王跃思,安俊琳,张俊刚.环境科学. 2010(01)
[6]   输送对区域本底站痕量气体浓度的影响 [J].
徐晓斌 ;
刘希文 ;
林伟立 .
应用气象学报, 2009, (06) :656-664
[7]   天津臭氧浓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及其预测方法 [J].
姚青 ;
孙玫玲 ;
刘爱霞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6) :2206-2210
[8]   气象因素对北京臭氧的影响 [J].
安俊琳 ;
王跃思 ;
孙扬 .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 (03) :944-951
[9]   北京大气O3与NOx的变化特征 [J].
安俊琳 ;
王跃思 ;
李昕 ;
孙扬 .
生态环境, 2008, (04) :1420-1424
[10]   边界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子分析 [J].
周艳明 ;
刘厚凤 ;
吴保庆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8, (01) :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