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类Pb-Sr-Nd-O同位素特征
被引:60
作者: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莫宣学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罗照华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喻学惠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谌宏伟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李述为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赵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
来源:
关键词:
花岗岩成因;
岩浆混合作用;
同位素;
东昆仑;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东昆仑造山带三叠纪辉长岩、花岗岩类及其包裹体的Pb、Sr、Nd和O同位素组成。东昆仑造山带花岗质岩石全岩和长石Pb同位素组成相差不大 ,具明显的造山带Pb同位素特征 ;Sr同位素初始值 (ISr)变化于 0 .70 14 4~ 0 .70 972之间 ,暗示幔源成因 ;εNd值变化于 - 4 .4 9939~ - 9.192 5 8之间 ,具壳源成因特点 ;Nd同位素模式年龄 (tDM)在 1.38~ 1.76 1Ga之间 ,与中元古代变质岩相当 ;O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 7.8~ 9.5 ,表明花岗岩类成岩物质主要来自地壳。综合岩石的同位素组成 ,结合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 ,表明花岗岩浆主要起源于地壳 ,但与来自地幔的基性岩浆曾发生过混合作用 ,从而导致同位素组成趋于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584 / 58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北京房山侵入岩体: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Sr同位素组成对其成因的制约[J]. 地球学报, 2003, (02) : 105 - 110马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穆治国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刘玉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 [2] 东昆仑约格鲁岩体暗色微粒包体特征及成因[J]. 地质通报, 2002, (11) : 739 - 744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文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莫宣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罗照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喻学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李述为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赵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
- [3] 东昆仑印支晚期幔源岩浆活动[J]. 地质通报, 2002, (06) : 292 - 297罗照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柯珊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邓晋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4] 相山火山-侵入杂岩Nd-Sr-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J]. 岩石学报, 2001, (03) : 395 - 402范洪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凌洪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沈渭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王德滋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姜耀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 [5] 铅同位素动力学模型及其在示踪花岗岩成因中的应用[J]. 地学前缘, 2000, (02) : 413 - 429李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安徽合肥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6] 东昆仑印支期区域构造背景的花岗岩记录[J]. 地质论评, 2000, (02) : 203 - 211袁万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莫宣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喻学惠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罗照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 [7] 中国东南部花岗岩类Nd-Sr同位素研究[J]. 高校地质学报, 1999, (01) : 3 - 5沈渭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武显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8] 格宗、东谷岩体Nd、Sr、Pb、O同位素特征及其与扬子板块边缘其它晋宁期花岗岩对比[J]. 岩石学报, 1998, (03) : 2 - 10凌洪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沈渭洲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9] 青藏东昆仑晚古生代末—中生代中酸性火成岩与陆内造山过程[J]. 现代地质, 1998, (03) : 3 - 5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邓晋福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许志琴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莫宣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罗照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10] 南秦岭宁陕地区花岗岩类Pb、Sr、Nd同位素组成及其深部地质信息[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7, (01) : 23 - 26+28-33张宏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建平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凌文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岳龙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