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与建构
被引:52
作者:
吴理财
刘磊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来源: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公共性;
乡村治理;
流变;
建构;
D O I:
10.15891/j.cnki.cn62-1093/c.2018.02.004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渐趋消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乡村治理从传统"礼治"走向"半法治化";乡村生活也从"道德化"走向"功利化"。在微观层面具体地表现为公共空间萎缩、公共交往减少、公共服务缺位、公共规则解体、公共精神凋零。造成乡村社会公共性流变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国家权力、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市场原则、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治理方面,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力量缺失、乡村治理丛林原则肆虐、乡村治理整体能力弱化。面对公共性流变造就的局面,在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建乡村社会公共性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8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