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被引:57
作者
白伟 [1 ,2 ]
孙占祥 [1 ]
郑家明 [1 ]
侯志研 [1 ]
刘洋 [1 ]
冯良山 [1 ]
杨宁 [1 ]
机构
[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辽宁省旱作节水工程中心
[2]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种植模式;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辽西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改变玉米田间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耐密品种(郑单958)和中密品种(沈玉21)研究了三比空密疏密、大垄双行和等行距(CK)3种种植模式对春玉米产量形成及其生长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间种植形式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玉米群体产量及其生长发育特征。耐密品种以大垄双行种植模式为宜,可以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促进干物质积累,2年平均产量为8882.36 kg hm 2,比对照增加6.51%,增产的原因是百粒重和穗行数的显著提高;中密品种以大垄双行和三比空种植模式为宜,2种种植模式均可增加玉米的株高、茎粗,提高叶面积和光能利用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且与耐密品种表现不同,2年平均产量分别为8294.58 kg hm 2和8188.30 kg hm 2,比对照增加21.36%和19.81%,增产的原因是行粒数的显著增加。因此,我们认为在辽西地区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大垄双行是提高玉米单产的最佳种植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 [1] 东北农作制.[M].孙占祥; 刘武仁; 来永才; 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 [2] 辽西地区玉米高产品种和技术模式筛选研究
    侯志研
    王大为
    郑家明
    付景昌
    白伟
    赵奎华
    [J]. 玉米科学 , 2011, (02) : 101 - 104
  • [3] 三个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及光合特性
    杨今胜
    王永军
    张吉旺
    刘鹏
    李从锋
    朱元刚
    郝梦波
    柳京国
    李登海
    董树亭
    [J]. 作物学报, 2011, 37 (02) : 355 - 361
  • [4]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杨吉顺
    高辉远
    刘鹏
    李耕
    董树亭
    张吉旺
    王敬锋
    [J]. 作物学报, 2010, 36 (07) : 1226 - 1233
  • [5]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势的影响
    郑毅
    张立军
    崔振海
    吴迪
    [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 (03) : 116 - 118+121
  • [6] 对辽宁省玉米种植密度偏稀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李凤海
    史振声
    张世煌
    王志斌
    王宏伟
    吕香玲
    朱敏
    刘红军
    [J]. 玉米科学, 2010, (03) : 113 - 116
  • [7] 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生产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的影响.[J].朱元刚;董树亭;张吉旺;刘鹏;杨今胜;贾春兰;柳京国;李登海;.应用生态学报.2010, 06
  • [8] 不同行距对春玉米产量和光合速率的影响
    高亚男
    曹庆军
    韩海飞
    崔金虎
    王洪预
    [J]. 玉米科学, 2010, 18 (02) : 73 - 76
  • [9] 种植方式对春玉米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王敬亚
    齐华
    梁熠
    王晓波
    吴亚男
    白向历
    刘明
    孟显华
    许晶
    [J]. 玉米科学, 2009, 17 (05) : 113 - 115+120
  • [10] 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及关键因素分析
    陈国平
    王荣焕
    赵久然
    [J]. 玉米科学, 2009, (04) : 89 -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