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段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新见解

被引:11
作者
孙东 [1 ]
王道永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 蛇绿岩; 成因模式; 俯冲; 碰撞; 板块;
D O I
10.19762/j.cnki.dizhixuebao.2011.01.003
中图分类号
P451 [预报工作的组织];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中的蛇绿岩在西藏南部不同地段,表现形式并不相同。通过对缝合带中段的构造特征及蛇绿岩组合特征的深入研究,认为印度板块的大陆地壳北缘具有特殊的波状弯曲的几何边界——东西两端为向北突出的犄角,构造结之间为向南突出的弧形边界。这种特殊的边界条件,在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中,新特提斯洋首先在突出结点处完成关闭,而发生南北大陆的碰撞;而位于结点之间的洋壳则以结点为中心分别逐渐向南凸的弧形中心扩展,发生结点之间洋壳的关闭和大陆的碰撞;但由于陆壳的刚性和结点的约束,不同长度的南北板块难以得到均衡的调整,致使结点之间南凸部分(仁布-拉孜一线)的新特提斯洋难以俯冲消减至北部欧亚大陆板块之下,而以未消失的新特提斯洋壳残留在这个特殊的位置,形成具有宽度巨大、原始结构有序、构造连续的蛇绿岩。
引用
收藏
页码:56 / 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喜马拉雅山地质.[M].王成善等编著;.地质出版社.1999,
[2]  
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M].王成善等著;.地质出版社.1999,
[3]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M].王希斌等著;.测绘出版社.1987,
[4]  
中法喜马拉雅考察成果.[M].李光岑;(法)麦尔西叶(J.L.Mercier)主编;.地质出版社.1984,
[5]  
The Beimarang mélange (southern Tibet) brings additional constraints in assessing the origin; metamorphic evolution and obduction processes of the Yarlung Zangbo ophiolite.[J]..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02, 3
[6]  
Remnants of a Cretaceous intra-oceanic subduction system within the Yarlung–Zangbo suture (southern Tibet).[J].Jonathan C. Aitchison;Badengzhu;Aileen M. Davis;Jianbing Liu;Hui Luo;John G. Malpas;Isabella R.C. McDermid;Hiyun Wu;Sergei V. Ziabrev;Mei-fu Zhou.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0, 1
[7]   再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构造模型 [J].
刘小汉 ;
琚宜太 ;
韦利杰 ;
李广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4) :448-463
[8]   西藏桑桑蛇绿岩辉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对特提斯洋盆发育的年代学制约 [J].
夏斌 ;
李建峰 ;
刘立文 ;
徐力峰 ;
何观生 ;
王洪 ;
张玉泉 ;
杨之青 .
地球化学, 2008, (04) :399-403
[9]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中的大洋俯冲型榴辉岩:古特提斯洋盆的残留?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李天福 ;
李化启 ;
李兆丽 ;
任玉峰 ;
徐向珍 ;
陈松永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77-1287
[10]   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及碰撞时限的新证据——日喀则卡堆蓝片岩Ar-Ar定年 [J].
李才 ;
胡敬仁 ;
翟庆国 ;
董永胜 .
地质通报, 2007, (10) :1299-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