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上石炭统—中二叠统砂岩物源分析

被引:76
作者
陈全红 [1 ]
李文厚 [2 ]
刘昊伟 [3 ]
李克永 [4 ]
庞军刚 [5 ]
郭艳琴 [5 ]
袁珍 [5 ]
机构
[1]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2]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4] 延安大学能源学院
[5] 西安石油大学油气资源学院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石炭系; 二叠系; 物源分析; 汇水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2 [地质构造、油气藏(田)的形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对区域地质、地层接触关系、砂岩组分、重矿物及微量元素等的综合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石炭统—中二叠统砂岩的物源区主要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并可划分出乌海—银川、杭锦旗—东胜及准格尔旗—府谷3个物源区。受物源分异的影响,盆地内部石英砂岩分布以杭锦旗—东胜为界,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区性。其中石英砂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古水流、重矿物及砂岩组分指示物源来自阿拉善古陆。而盆地东部总体上是岩屑砂岩的覆盖区,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部和东北部阴山地区。盆地西南部及南部砂岩的物源区为克拉通地块和再旋回造山区,物源区与秦祁造山带的演化关系密切,具有稳定与活动的双重特性,可划分出海原、同心—中宁,平凉—固原、环县及耀县—宜君、富县3个主要物源区。南北物源汇水区在环县—富县—乡宁一带,呈北西西向狭长带状延伸,并从山西期—盒8期呈逐渐南移趋势。盆地西部物源到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才提供粗碎屑物质补给,以含有较多的长石石英砂岩为特征。周至柳叶河石炭—二叠系砂岩的物源区为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和陆块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内山间盆地,属于盆地外缘,并与鄂尔多斯盆地呈连续过渡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629 / 64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鄂尔多斯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学研究.[D].魏红红.西北大学.2002, 02
[2]   鄂尔多斯盆地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盒8段南北物源沉积汇水区与古地理 [J].
肖建新 ;
孙粉锦 ;
何乃祥 ;
刘锐娥 ;
李靖 ;
肖红平 ;
张春林 .
古地理学报, 2008, (04) :341-354
[3]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盒8段沉积相 [J].
王超勇 ;
陈孟晋 ;
汪泽成 ;
郭英海 .
古地理学报, 2007, (04) :369-378
[4]   鄂尔多斯东北部山西组—上石盒子组砂岩特征及物源分析 [J].
陈安清 ;
陈洪德 ;
向芳 ;
刘文均 ;
侯中健 ;
尚云志 ;
叶黎明 ;
李洁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305-311
[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古生代早—中期物源分析 [J].
陈全红 ;
李文厚 ;
王亚红 ;
金栓联 ;
高永祥 .
现代地质, 2006, (04) :628-634
[6]   鄂尔多斯东部下二叠统山西组2段储层评价及勘探前景 [J].
刘锐娥 ;
李文厚 ;
陈孟晋 ;
张春林 ;
孙粉锦 ;
王雅丽 ;
肖红平 ;
蔺洁 .
古地理学报, 2006, (04) :531-538
[7]   碎屑重矿物分析对库车坳陷白垩—第三纪物源变化的指示 [J].
李双建 ;
石永红 ;
王清晨 .
沉积学报, 2006, (01) :28-35
[8]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庙地区二叠系山西组及下石盒子组盒八段沉积相 [J].
沈玉林 ;
郭英海 ;
李壮福 .
古地理学报, 2006, (01) :53-62
[9]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特征与天然气勘探潜力 [J].
陈孟晋 ;
汪泽成 ;
郭彦如 ;
夏明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1-5
[10]   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组分和重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源区属性 [J].
吴朝东 ;
林畅松 ;
申延平 ;
冯雪 .
自然科学进展, 2005, (03) :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