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山乌什前陆逆冲褶皱构造带的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与地震活动附视频

被引:8
作者
付碧宏
贾营营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逆冲断裂褶皱; 构造地貌; 地震活动; 晚新生代; 南天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2 [构造地貌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乌什逆冲断褶带位于南天山库车前陆逆冲褶皱构造带的西段,对该地区晚新生代构造活动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南天山前陆逆冲构造带的认识。本文通过对卫星遥感影像和DEM数据的解译分析,并结合研究区野外考察及典型地震反射剖面的分析,表明乌什逆冲断褶带东部地貌演化受褶皱生长影响较为深刻,发育一系列由新到老的冲积扇和风口。台兰河中游河流阶地和冰碛物均被秋里塔格断层错断,阶地断距为3.1~6.7 m,台兰期冰碛物(M2)断距约80 m。秋里塔格断裂第四纪以来水平缩短速率约为1.23~1.59 mm/a。西部地区发育一系列逆冲断层,并发育典型的活动断层陡坎。乌什凹陷地震活动也具有明显的西强东弱的特点,地震活动具有沿断层呈带状分布的特点。乌什逆冲断褶带位于南天山造山带东西构造的转换地带,地震活动西部明显强于东部,且具有呈带状沿南天山及其山前逆冲断裂带分布的特点。历史地震分析表明上个世纪以来该区域未有7级以上地震发生,但其西部地区6级以上地震频发,随着阿克苏地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乌什逆冲断褶带的地震活动性应该引起地质学家更加深入的关注和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917 / 929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塔里木盆地乌什凹陷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油气 [J].
夏义平 ;
徐礼贵 ;
李树新 ;
郑良合 ;
王贵重 ;
王志勇 .
新疆地质, 2009, 27 (03) :259-262
[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及勘探方向 [J].
周新源 ;
苗继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1) :10-18
[3]   南天山区域大地构造与演化 [J].
李曰俊 ;
杨海军 ;
赵岩 ;
罗俊成 ;
郑多明 ;
刘亚雷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 33 (01) :94-104
[4]   库车坳陷乌什凹陷构造样式及对油气的控制 [J].
郑民 ;
彭更新 ;
雷刚林 ;
郭华清 ;
黄少英 ;
吴超 ;
李曰俊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4) :444-451
[5]   GPS研究天山现今变形与断层活动 [J].
杨少敏 ;
李杰 ;
王琪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7) :872-880
[6]   南天山西段南缘断裂构造特征及对乌什凹陷发育的控制附视频 [J].
郑民 ;
雷刚林 ;
黄少英 ;
吴超 ;
罗慎超 ;
李曰俊 .
地质科学, 2007, (04) :639-655
[7]   三角剪切断层传播褶皱作用理论与应用 [J].
何登发 ;
John Suppe .
地学前缘, 2007, (04) :66-73
[8]   晚新生代以来天山南、北麓冲断作用的定量分析 [J].
管树巍 ;
李本亮 ;
何登发 ;
汪新 ;
John Suppe ;
雷刚林 .
地质学报, 2007, (06) :725-744
[9]   天山山脉地貌特征、地壳组成与地质演化 [J].
李锦轶 ;
王克卓 ;
李亚萍 ;
孙桂华 ;
褚春华 ;
李丽群 ;
朱志新 .
地质通报, 2006, (08) :895-909
[10]   2005年2月15日新疆乌什县6.3级地震后震情和灾情快速判定 [J].
苏乃秦 .
内陆地震, 2006, (01)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