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论被告人的自主性辩护权——以“被告人会见权”为切入的分析
被引:33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机构
:
[1]
北京大学法学院
来源
:
法学家
|
2013年
/ 06期
关键词
:
律师会见权;
被告人会见权;
被动性辩护权;
自主性辩护权;
D O I
:
10.16094/j.cnki.1005-0221.2013.06.012
中图分类号
: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现行刑事诉讼法将会见权仅定位为"律师会见权",具有局限性。完整意义上的会见权还应包括"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要求会见辩护律师"。不仅如此,我国法律只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被动性辩护权",即交由辩护律师行使的辩护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为辩护权的享有者,在很多场合都被剥夺了自行行使辩护权的机会,成为在行使辩护权利方面的"无行为能力人"。为确保被告人获得"有效辩护"的机会,并使被告人对律师辩护进行有效的督促,有必要确立"被告人的自主性辩护权",确保被告人有机会亲自行使会见权、阅卷权、申请调查权,从而与律师辩护权形成一种合力。
引用
收藏
页码:140 / 152+177 +177-178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论被告人的阅卷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J].
当代法学,
2013,
27
(03)
: 127
-
137
[2]
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J].
当代法学,
2012,
26
(01)
: 3
-
11
[3]
被告人的阅卷权不容忽视
钱列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钱列阳
张志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张志勇
[J].
中国律师,
2009,
(09)
: 27
-
28
[4]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J].
清华法学,
2008,
(01)
: 30
-
48
[5]
美国无效辩护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林劲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法学院
林劲松
[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04)
: 80
-
87
[6]
刑事辩护人过失行为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勃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4)
: 60
-
68
[7]
论律师独立于当事人
吕淮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合肥高新律师事务所!安徽合肥
吕淮波
[J].
安徽大学学报,
2001,
(02)
: 31
-
33
[8]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M].田文昌; 陈瑞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
刑事证据法学.[M].陈瑞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M].郎胜; 主编.新华出版社.2012,
←
1
2
→
共 13 条
[1]
论被告人的阅卷权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J].
当代法学,
2013,
27
(03)
: 127
-
137
[2]
刑事辩护的几个理论问题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J].
当代法学,
2012,
26
(01)
: 3
-
11
[3]
被告人的阅卷权不容忽视
钱列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钱列阳
张志勇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
张志勇
[J].
中国律师,
2009,
(09)
: 27
-
28
[4]
义务本位主义的刑事诉讼模式——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程序效应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陈瑞华
[J].
清华法学,
2008,
(01)
: 30
-
48
[5]
美国无效辩护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林劲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浙江大学法学院
林劲松
[J].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6,
(04)
: 80
-
87
[6]
刑事辩护人过失行为研究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彭勃
[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4)
: 60
-
68
[7]
论律师独立于当事人
吕淮波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合肥高新律师事务所!安徽合肥
吕淮波
[J].
安徽大学学报,
2001,
(02)
: 31
-
33
[8]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M].田文昌; 陈瑞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9]
刑事证据法学.[M].陈瑞华;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改与适用.[M].郎胜; 主编.新华出版社.2012,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