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被引:28
作者
何光碧 [1 ]
师锐 [2 ]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2] 四川省气象台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演变特征; 降水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6 [降水];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为了揭示高原切变线的动、热力等特征,进一步认识高原切变线线演变机制,应用MICAPS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风云卫星红外亮温资料,选取出现在初夏(2008年5月19 22日)、盛夏(2007年7月1 3日)和夏末(2009年9月19 21日)的三次高原切变线个例,对夏季高原切变线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当切变线两侧南北风速减弱,特别是北风风速减弱时,切变线过程趋于减弱。冷暖空气势力强弱影响切变线所处位置,初夏和盛夏切变线位置偏北,夏末切变线位置偏南。(2)切变线活动期间有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与切变线配合。当切变线减弱消失,辐合带先于正涡度带减弱消失。切变线附近多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可能与低涡活动有关。盛夏和夏末切变线正涡度辐合中心东移特征明显,辐合上升区更为偏东且较强。(3)切变线附近通常有TBB<-20℃的带状或块状区域,切变线维持发展阶段,TBB进一步降低,盛夏切变线和形成初期的夏末切变线多TBB低值中心,对流活动比较旺盛。(4)由于地形的阻挡和加热,高原东坡和南坡是大气不稳定能量聚集地。盛夏在切变线附近近地层聚集的高温、高湿能量明显。初夏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降水量小,呈零散分布,盛夏和夏末切变线引发降水其对流不稳定降水特征明显,带来的降水更强、范围更广,呈带状分布在切变线附近。(5)500 hPa切变线也是水汽聚集带,切变线附近上空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聚集,正涡度东传和对流发展是切变线引发强降水的重要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615 / 62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高原切变线研究的若干进展 [J].
姚秀萍 ;
孙建元 ;
康岚 ;
马嘉理 .
高原气象, 2014, (01) :294-300
[2]   近13年青藏高原切变线活动及其对中国降水影响的若干统计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彭骏 .
高原气象, 2013, 32 (06) :1527-1537
[3]   移出与未移出高原的高原切变线背景环流对比分析 [J].
师锐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 2011, (06) :1453-1461
[4]   夏季青藏高原不同类型切变线的动力、热力特征分析 [J].
何光碧 ;
师锐 .
高原气象, 2011, 30 (03) :568-575
[5]   两次高原切变线诱发低涡活动的个例分析 [J].
屠妮妮 ;
何光碧 .
高原气象 , 2010, (01) :90-98
[6]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549-555
[7]   1998年长江上游致洪暴雨的分析研究 [J].
杨克明 ;
毕宝贵 ;
李月安 ;
董立清 .
气象, 2001, (08) :9-14
[8]   青藏高原切变线暴雪中尺度分析及其涡源研究 [J].
徐建芬 ;
陶健红 ;
夏建平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0, (02) :187-197
[9]   长江上游暴雨对1998年长江洪峰影响的分析 [J].
郁淑华 .
气象, 2000, (01) :56-57+65
[10]   青藏高原切变线对四川盆地西部突发性暴雨影响的数值试验 [J].
郁淑华 ;
何光碧 ;
滕家谟 .
高原气象, 1997, (03)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