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

被引:25
作者
孙东 [1 ]
刘树根 [1 ]
邓宾 [1 ]
李智武 [1 ]
钟勇 [1 ]
黄耀宗 [2 ]
谢志良 [3 ]
机构
[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2]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
[3] 贵州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成生关系; 古应力; 龙门山; 米仓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探讨米仓山和龙门山成生关系对于研究油气保存极为重要。对龙门山和米仓山接合部位叠加褶皱特征以及应力场恢复研究,表明该区域发育3组构造形迹,至少经历了4次构造作用。米仓山构造变形具有继承性,在晚三叠世第一期近S-N向挤压应力场下,形成了米仓山早期的隆起;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近S-N挤压应力场才使得米仓山急剧隆升;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变形启动时间稍微滞后于米仓山,但其主体变形却早于米仓山大规模隆起的时间;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构造变形均是多期次、向盆内逐级递进扩展,总体表现为交替式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陕南镇巴地区大巴山与米仓山构造交接关系 [J].
裴先治 ;
李瑞保 ;
丁仨平 ;
刘战庆 ;
李佐臣 ;
冯建赟 ;
孙雨 ;
张亚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76-583
[2]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J].
刘树根 ;
李智武 ;
曹俊兴 ;
刘顺 ;
邓宾 ;
王国芝 ;
邓斌 .
地质科学, 2009, (04) :1151-1180
[3]   大巴山构造演化的石英ESR年代学研究 [J].
程万强 ;
杨坤光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197-206
[4]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J].
张培震 ;
闻学泽 ;
徐锡伟 ;
甘卫军 ;
王敏 ;
沈正康 ;
王庆良 ;
黄媛 ;
郑勇 ;
李小军 ;
张竹琪 ;
马胜利 ;
冉勇康 ;
刘启元 ;
丁志峰 ;
吴建平 .
科学通报, 2009, (07) :944-953
[5]   对龙门山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演化的讨论 [J].
王二七 ;
孟庆任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10) :1221-1233
[6]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构造带 [J].
林茂炳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4) :366-370
[7]   大巴山逆冲推覆带构造扩展变形的年代学制约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汤济广 ;
吴敏 .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8, (06) :574-576
[8]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沈传波 ;
梅廉夫 ;
徐振平 ;
汤济广 ;
田鹏 .
岩石学报, 2007, (11) :2901-2910
[9]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施炜 ;
董树文 ;
胡健民 ;
张忠义 ;
刘刚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14-1327
[10]   龙门山断裂带走滑方向的反转及其沉积与地貌标志 [J].
李勇 ;
周荣军 ;
A L Densmore ;
M A Ellis .
矿物岩石, 2006, (04) :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