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小七”人格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

被引:10
作者
李翔 [1 ]
朱相华 [2 ]
李娇 [2 ]
机构
[1] 江苏省徐州市彭城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
[2] 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
关键词
小学生; 人格; 横断面调查; 儿童虐待; QZPS-Q;
D O I
10.13342/j.cnki.cjhp.2008.05.054
中图分类号
B844.2 [青少年心理学];
学科分类号
040202 ;
摘要
目的探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人格特质和受虐待情况。结果女生的才干、善良和人际关系分数高于男生,才干79.5±11.8分和73.1±13.8分(P<0.05);善良77.6±8.8分和69.9±12.6分(P<0.001);人际关系59.2±7.6分和53.9±8.4分(P<0.01)。受虐待者的善良和行事风格分数低于未受虐待者,善良71.2±12.7分和75.5±10.4分(P<0.05);行事风格33.5±6.5分和35.4±5.5分(P<0.05)。虐待与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呈负相关(r=-0.151~-0.338,P<0.05),与处世态度呈正相关(r=0.174~0.196,P<0.05)。虐待对外向性、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8~-0.427,t=-2.023~-4.623,P<0.05),对处世态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96,t=2.661,P<0.05);性别对才干、善良、人际关系和行事风格具有正向预测作用(Beta值=0.176~0.317,t=2.330~4.607,P<0.05)。结论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存在性别差异,人格特质的形成受受虐待经历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34 / 53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人格障碍倾向者的童年创伤经历研究 [J].
张天宏 ;
肖泽萍 ;
王兰兰 .
上海精神医学, 2007, (02) :101-105
[2]   大学生B群人格障碍患者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研究 [J].
于宏华 ;
傅文青 ;
曹文胜 ;
曹枫林 ;
沈桥 ;
姚树桥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6, (06) :593-595
[3]   神经症患者不安全感心理及其与儿童期虐待的关系 [J].
朱相华 ;
沈学武 ;
杨永杰 ;
王成东 ;
沈青锋 ;
魏贤玉 ;
田玉湘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2) :1087-1089
[4]   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J].
朱相华 ;
李娇 ;
杨永杰 ;
魏贤玉 ;
田玉湘 ;
乔娟 ;
左晓伟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6, (11) :1045-1047
[5]   中国青少年人格量表(QZPS-Q)的编制 [J].
王登峰 ;
崔红 ;
胡军生 ;
陈侠 .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 (03) :110-115
[6]   儿童期虐待对中专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态度的影响 [J].
朱相华 ;
梁光利 ;
李娇 ;
魏贤玉 ;
田玉湘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07) :462-464
[7]   童年创伤和虐待与成年精神障碍 [J].
阎燕燕 ;
孟宪璋 ;
不详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 2005, (02) :208-209
[8]   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 [J].
王登峰 ;
崔红 .
心理学探新, 2004, (04) :43-51
[9]   Schema modes and childhood abuse in borderline and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s [J].
Lobbestael, J ;
Arntz, A ;
Sieswerda, S .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05, 36 (03) :240-253
[10]  
David P. Bernstein,Judith A. Stein,Leonard Handelsman.Predicting personality pathology among adult patients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J].Addictive Behaviors,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