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映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季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化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