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城市生态承载力分析及预测——以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为例

被引:5
作者
周龙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耀州区;
D O I
10.13776/j.cnki.resourcesindustries.2009.05.005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耀州区1949—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SPSS软件对耀州区未来生态趋势做出预测。耀州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49年的0.262 hm2增长到2007年的1.632 hm2,年均增长率11.73%;1983—1995年,人均生态足迹增长速度最快,增长率为58.28%,增长量为0.876hm2,是解放初期人均生态足迹的3倍之多;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49年的0.551 hm2缓慢上升至80年代初的1.274 hm2,年均增长19.19%,之后开始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0.912hm2;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差距不断拉大,致使上世纪90年代初生态盈余开始消失,1993年左右出现生态赤字,表明此时耀州区的生态经济系统已经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通过建立预测模型,得出202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6136 hm2和0.6437 hm2,生态赤字达到1.9699 hm2,说明未来如果不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生态赤字将不断攀升,生态压力将急剧增大。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生态足迹的耀州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J].
张继栋 ;
白中科 ;
崔艳 ;
马秉寅 ;
陈增印 .
资源与产业, 2008, (03) :14-18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中国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 [J].
元相虎 ;
李华 ;
陈彬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 (03) :38-42
[3]   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J].
赵先贵 ;
肖玲 ;
兰叶霞 ;
王书转 ;
马彩虹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4) :746-753
[4]   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生态足迹方法及其应用——以南方丘陵山区郴州市为例 [J].
罗贞礼 ;
黄璜 .
热带地理, 2004, (02) :140-144
[5]   四川省二○○一年生态足迹分析 [J].
邓跞 ;
杨顺生 .
四川环境, 2003, (06) :45-47
[6]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J].
赵秀勇 ;
缪旭波 ;
孙勤芳 ;
钱汪洋 .
农村生态环境, 2003, (02) :58-60
[7]   生态足迹方法:可持续性定量研究的新方法——以张掖地区1995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 [J].
徐中民 ;
程国栋 ;
张志强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84-1493
[8]   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 [J].
张志强 ;
徐中民 ;
程国栋 ;
陈东景 .
地理学报, 2001, (05) :598-609
[9]   探索适合铜川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J].
陈双全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01) :110-110
[10]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J].
杨开忠 ;
杨咏 ;
陈洁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63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