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孟庆阳 [1 ]
王永华 [1 ]
靳海洋 [1 ]
晁岳恩 [2 ]
段剑钊 [1 ]
郭天财 [1 ]
机构
[1] 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关键词
砂姜黑土;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冬小麦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究耕作方式及秸秆还田处理对砂姜黑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河南省商水县砂姜黑土地区设置深耕秸秆不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和旋耕秸秆不还田4个处理,以超高产小麦品种周麦27为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对不同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冬小麦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20~40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不同处理间差异大多不显著,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0~20cm土层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0~20cm土层土壤蔗糖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不同处理间有显著差异,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蔗糖酶活性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而在20~40cm土层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在小麦生育期内秸秆还田处理下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深耕秸秆不还田处理在拔节期和成熟期高于旋耕秸秆不还田处理。不同处理间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差异显著,总体表现为深耕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旋耕秸秆不还田。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对比其他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千粒重,但其有效穗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4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多熟复种稻田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的效应研究.[D].陈冬林.湖南农业大学.2009, 10
[2]   稻草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脲酶和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J].
李波 ;
魏亚凤 ;
汪波 ;
季桦 ;
刘建 .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 (01) :106-111
[3]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J].
罗珠珠 ;
黄高宝 ;
蔡立群 ;
张仁陟 ;
李玲玲 ;
谢军红 .
草业学报, 2012, 21 (06) :94-101
[4]   土壤酶的研究进展 [J].
刘善江 ;
夏雪 ;
陈桂梅 ;
卯丹 ;
车升国 ;
李亚星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1) :1-7
[5]   微生物菌剂与2种耕作方式下冬小麦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J].
李小磊 ;
刘文菊 ;
赵全利 ;
耿丽平 ;
张丽娟 ;
刘楠 ;
乔斌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03) :20-25
[6]   黄土高原春玉米田不同耕作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J].
刘鹏涛 ;
赵如浪 ;
冯佰利 ;
朱瑞祥 ;
薛少平 ;
高金锋 ;
马志卿 ;
刘月仙 ;
寇秀 ;
李延玲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7) :54-58+67
[7]   不同化学农药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J].
谢勇波 ;
周清明 ;
龚道新 .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03) :63-65+68
[8]   不同耕作和轮作方式下作物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 [J].
姜桂英 ;
黄绍敏 ;
郭斗斗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3 (03) :335-342
[9]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赵洪利 ;
李军 ;
贾志宽 ;
王学春 ;
王蕾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27 (03) :17-21
[10]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土壤酶活性动态的影响 [J].
高秀君 ;
张仁陟 ;
杨招弟 .
土壤通报, 2008, (05) :1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