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生物质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土壤微生物及产量的调控

被引:1
作者
王洪义 [1 ]
王智慧 [1 ]
崔战利 [2 ]
机构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2]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技学院
关键词
生物质; 根瘤菌; 丛枝菌根真菌; 土壤微生物; 大豆; 双共生系统;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入生物质对根瘤菌、丛枝菌根真菌与大豆双共生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生物质设置秸秆、土豆皮、食用菌废弃料、大豆浸出液4个处理。分别在植株生长第4片复叶展开(V5)、结荚始期(R3)和鼓粒盛期(R6)取样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外施4种生物质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均有不同程度促进作用,且生物质对大豆菌根形成的促进作用较对根瘤形成的促进更显著,持续时间更长。在4种生物质中,秸秆处理表现效果最佳,不仅对大豆双共生系统、土壤细菌、真菌数量有增效作用,同时对大豆产量有协同促进作用。在R6期大豆有效根瘤数量、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土壤细菌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38.46%、26.28%、131.99%,产量较对照增加69.78%,且秸秆容易获得,施用方便,是有效提高大豆产量的生物质。大豆浸出液处理对大豆双共生系统促进显著,在R6期有效根瘤数量较对照增加89.74%,同时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较对照增加31.23%,但由于此处理播种前采用浸种方式,对大豆子叶造成较大损伤,使保苗率严重降低从而导致产量相对较低。食用菌废弃料和土豆皮处理在3个生育时期对大豆双共生系统的作用不尽一致,但R6期2个处理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和土壤中真菌数量都极显著高于对照。
引用
收藏
页码:652 / 6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生物质炭改良土壤及对作物效应的研究进展 [J].
王典 ;
张祥 ;
姜存仓 ;
彭抒昂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8) :963-967
[2]   藏北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对AM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J].
蔡晓布 ;
彭岳林 ;
盖京苹 ;
张俊伶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S1) (S1) :216-223
[3]   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群落组成研究 [J].
王志刚 ;
徐伟慧 ;
莫继先 ;
肖静 ;
孙剑秋 ;
王建丽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5) :592-596
[4]   添加秸秆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J].
张四海 ;
曹志平 ;
胡婵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06) :1283-1288
[5]   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情况综述 [J].
万水霞 ;
朱宏赋 ;
蒋光月 ;
李帆 ;
郭熙盛 .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 17 (14) :247-248
[6]   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利用研究 [J].
马春红 ;
刘旭 ;
李运朝 ;
董文琦 ;
崔四平 ;
贾银锁 ;
王立安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07) :4146-4147+4150
[7]   生物质热解过程中NO、NH3和HCN的释放特性 [J].
王宗华 ;
张军营 ;
赵永椿 ;
李扬 ;
郑楚光 .
燃料化学学报, 2011, 39 (02) :99-102
[8]   AM真菌与紫云英Ri T-DNA转化根双重培养体系的建立 [J].
曹玲 ;
赵斌 .
土壤学报, 2011, 48 (01) :212-216
[9]   蚕豆/玉米间作接种AM真菌与根瘤菌对其吸磷量的影响 [J].
李淑敏 ;
李隆 ;
张福锁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03) :136-139
[10]   保护性施氮对大豆氮素同化影响的研究 [J].
徐凤花 ;
崔占利 ;
刘永春 ;
汤树德 .
土壤学报, 1998, (04) :536-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