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北部晚第四纪以来的隆升作用——来自西昆仑阿什库勒多级河流阶地的证据

被引:20
作者
潘家伟 [1 ]
李海兵 [1 ]
孙知明 [2 ]
司家亮 [1 ]
裴军令 [2 ]
刘栋梁 [1 ]
MarieLuce CHEVALIER [1 ]
机构
[1] 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隆升; 晚第四纪; 河流阶地; 宇宙核素测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4.63 [第四纪(系)];
学科分类号
070905 ;
摘要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壮观的地质事件,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研究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焦点。河流阶地的发育记录了丰富的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的信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的研究,但前人研究的河流阶地基本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周缘,阶地的形成可能是气候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解译,在青藏高原内部的西昆仑阿什库勒地区发现了多达七级的河流阶地。对该处河流阶地结构、沉积特征、几何特征的研究表明该阶地是典型的构造成因阶地。野外利用全站仪对河流阶地地貌形态进行了精细的测量,获得了各级阶地的拔河高度分别为4~5m(T1)、9~10m(T2)、16~18m(T3)、28~31m(T4)、45~48m(T5)。通过宇宙成因核素10Be测年方法对各级阶地面的暴露年龄进行了测定,获得了各级阶地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7±0.7ka(T1)、32.7±3.1ka(T2)、53.6±2.5ka(T3)、115.7±23.2ka(T4)、166.8±10.4ka(T5)、19.5±8.5ka(T6)。由此确定了晚第四纪166.8ka以来不同时期的河流下切速率总体介于0.2~0.35mm/yr,该速率代表了青藏高原西北部晚第四纪166.8ka以来的平均隆升速率。
引用
收藏
页码:2199 / 221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帕米尔东北缘-西昆仑的构造地貌及其构造意义 [J].
刘栋梁 ;
李海兵 ;
潘家伟 ;
CHEVALIER MarieLuce ;
裴军令 ;
孙知明 ;
司家亮 ;
许伟 .
岩石学报, 2011, 27 (11) :3499-3512
[2]   阿尔金断裂带西段莫勒切河河口阶地的构造及气候意义 [J].
郑荣章 ;
徐锡伟 ;
马文涛 ;
李建平 .
地震地质, 2011, 33 (02) :323-334
[3]   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来自西昆仑山北缘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附视频 [J].
黎敦朋 ;
赵越 ;
刘健 ;
万景林 ;
郑德文 ;
潘燕兵 ;
何哲峰 .
地质科学, 2010, (04) :930-943
[4]   西昆仑山前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意义 [J].
王永 ;
王军 ;
肖序常 ;
迟振卿 ;
王彦斌 .
地质通报, 2009, 28 (12) :1779-1785
[5]   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 [J].
曹凯 ;
王国灿 ;
刘超 ;
孟艳宁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6) :895-906
[6]   青藏高原西北部帕米尔东北缘构造地貌与活动构造研究 [J].
潘家伟 ;
李海兵 ;
JVander Woerd ;
孙知明 ;
裴军令 ;
司家亮 ;
邱祝礼 .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586-598
[7]   西昆仑山前冲断带晚新生代构造地貌特征 [J].
潘家伟 ;
李海兵 ;
Jerome Van Der Woerd ;
孙知明 ;
裴军令 ;
Laurie Barrier ;
司家亮 .
地质通报, 2007, (10) :1368-1379
[8]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 [J].
司家亮 ;
李海兵 ;
Laurie BARRIER ;
Jerome VAN DER WOERD ;
孙知明 ;
裴军令 ;
潘家伟 .
地质通报, 2007, (10) :1356-1367
[9]   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 [J].
黎敦朋 ;
赵越 ;
胡健民 ;
万景林 ;
李新林 ;
周小康 ;
杜少喜 ;
潘燕兵 ;
裴军令 .
岩石学报, 2007, (05) :900-910
[10]   兰州东盆地最近1.2Ma的黄河阶地序列与形成原因 [J].
潘保田 ;
苏怀 ;
刘小丰 ;
胡小飞 ;
周天 ;
胡春生 ;
李吉均 .
第四纪研究, 2007, (02) :172-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