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约束

被引:20
作者
黎敦朋 [1 ]
赵越 [1 ]
胡健民 [1 ]
万景林 [2 ]
李新林 [3 ]
周小康 [3 ]
杜少喜 [3 ]
潘燕兵 [1 ]
裴军令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地壳变形地表过程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年代学开放实验室
[3] 陕西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高原面; 构造地貌; 剥露过程; 青藏高原西北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内部和陡坡地貌带2个花岗岩体10件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测定表明,高原内部大红柳滩—郭扎错逆冲断裂上盘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4.8±4.9~14.0±1.3Ma,此外,一个玄武岩烘烤的热事件年龄为7.9±0.8Ma;而陡坡地貌带的西昆仑中间逆冲断裂上盘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9±0.5~0.9±0.3Ma。进一步的热历史模拟结果显示,高原内部自渐新世以来经历了2期隆升-剥露,分别是渐新世—早中新世(30~16Ma)和上新世以来(≤5Ma),而陡坡带只记录了晚中新世以来(≤8Ma)的隆升-剥露,暗示他们经历了不同的热演化历史。结合前人在该区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野外地质现象,认为现今高原边缘陡坡地貌带可能是自晚中新世以来(≤8Ma)高原边界断裂伴有向塔里木盆地后展式叠瓦逆冲产生的构造抬升的结果;现今高原面有可能是由高原边界断裂系于大约5~2Ma以来强烈活动逐渐形成的,其隆升-剥蚀幅度>2000~3000m。这对自晚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西北缘高原面与陡坡地貌形成过程提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的重要约束。
引用
收藏
页码:900 / 91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 [1] 阿尔金山脉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
    陈正乐
    宫红良
    李丽
    王小凤
    陈柏林
    陈宣华
    [J]. 地学前缘, 2006, (04) : 91 - 102
  • [2]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东缘的剥蚀过程:来自裂变径迹的证据[J]. 张毅,李勇,周荣军,A.L.Densmore,N.J.Richardson.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6(01)
  • [3] 裂变径迹定年技术在构造演化研究中的应用附视频
    朱文斌
    万景林
    舒良树
    孙岩
    赵忠岩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4) : 593 - 600
  • [4] 六盘山盆地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袁道阳
    张广良
    李传友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1) : 157 - 164
  • [5] 东昆仑隆升作用的裂变径迹研究
    袁万明
    张雪亭
    董金泉
    汤云晖
    王世成
    [J].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04, (02) : 166 - 168
  • [6] 青藏高原层状地貌与高原隆升
    潘保田
    高红山
    李炳元
    李吉均
    [J]. 第四纪研究, 2004, (01) : 50 - 57+133
  • [7]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中段构造隆升的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柏道远
    孟德保
    刘耀荣
    马铁球
    [J]. 中国地质, 2003, (03) : 240 - 246
  • [8] 塔里木盆地西南新生代盆地演化特征
    马华东
    杨子江
    [J]. 新疆地质, 2003, (01) : 92 - 95
  • [9] 天山东段隆升过程的裂变径迹年龄证据及构造意义
    郭召杰
    张志诚
    廖国辉
    方世虎
    [J]. 新疆地质, 2002, (04) : 331 - 334
  • [10] 关于夷平面的科学问题——兼论青藏高原夷平面
    潘保田
    高红山
    李吉均
    [J]. 地理科学, 2002, (05) : 520 - 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