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澳头海域硅藻、甲藻的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28
作者
王朝晖
陈菊芳
徐宁
齐雨藻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2]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3] 广州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大亚湾; 水华; 环境因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于 1 997年 7月— 1 998年 6月采集大亚湾澳头海域水样 ,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分析调查方法 ,研究了硅藻和甲藻的数量变动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1 98种 ,其中硅藻 98种 ,甲藻 83种。结果表明 ,大亚湾浮游植物细胞密度较高 ,年平均细胞密度为42 4 7cells/ml,最高细胞密度为 6689 8cells/ml,硅藻为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调查期间共发生藻类水华 7次 ,硅藻可在全年各季节发生水华 ,而甲藻水华仅在春季发生。硅藻水华的消退与N的大量消耗有关 ,而甲藻水华对P消耗较大。结果表明 ,大亚湾合适的温度、盐度、气象条件、丰富的硅酸盐含量及N、P等营养盐的及时补充是大亚湾浮游植物数量高和水华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同时风、流等物理因素对藻类的聚积作用对水华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19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胶州湾浮游植物数量长期动态变化的研究 [J].
吴玉霖 ;
孙松 ;
张永山 ;
张芳 .
海洋与湖沼, 2004, (06) :518-523
[2]   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spp.)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在中国沿海的分布 [J].
王朝晖 ;
MATSUOKA Kazumi ;
齐雨藻 ;
吕颂辉 .
海洋与湖沼, 2003, (04) :422-430
[3]   大亚湾海区营养盐的变化及富营养化研究 [J].
彭云辉 ;
孙丽华 ;
陈浩如 ;
王肇鼎 .
海洋通报, 2002, (03) :44-49
[4]   大亚湾五角多甲藻赤潮发生的环境因素分析 [J].
钟思胜 ;
李锦蓉 ;
罗一丹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1) :34-38
[5]   大亚湾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J].
王朝晖 ;
陈菊芳 ;
徐宁 ;
齐雨藻 .
生态学报, 2001, (11) :1825-1832
[6]   广东大亚湾藻类水华的动力学分析 Ⅱ.藻类水华与营养元素的关系研究 [J].
徐宁 ;
陈菊芳 ;
王朝晖 ;
黄伟建 ;
谢隆初 ;
齐雨藻 .
环境科学学报, 2001, (04) :400-404
[7]   胶州湾中肋骨条藻赤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霍文毅 ;
俞志明 ;
邹景忠 ;
宋秀贤 ;
郝建华 .
海洋与湖沼, 2001, (03) :311-318
[8]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J].
周名江 ;
朱明远 ;
张经 .
生命科学, 2001, (02) :54-59+53
[9]   大亚湾营养物质变异特征 [J].
丘耀文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 (01) :85-93
[10]  
Are changes in N:P ratios in coastal waters the key to increased red tide blooms?[J] . I. J. Hodgkiss,K. C. Ho.Hydrobiologia . 199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