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表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

被引:10
作者
张珊 [1 ,2 ]
黄刚 [1 ,3 ]
王君 [2 ,4 ]
刘永 [5 ]
贾根锁 [4 ]
任改莎 [6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全球变化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
[6] 石家庄市鹿泉区气象局
关键词
京津冀;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Urban Canopy Model; 城市地表特征; 城市化; 降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4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本文利用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的日降水资料和耦合有单层城市冠层模式(SLUCM)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的模拟结果,研究了城市地表特征对京津冀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京津冀城市面积迅速增长的近三十年(1981~2010),该地区大部分站点的降水量都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少最明显的站点主要集中在京津唐城市区域,其中≥50 mm的降水量减少趋势占总降水量减少趋势的50%以上。城市扩张可能是造成京津冀降水时空格局改变的因素之一。通过对比分析控制试验与敏感性试验的模拟结果,发现城市化引起的地表特征的改变使北京、天津、唐山主要城市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有明显减少,而城市群下风向的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则明显增加和增强,其中50 mm以上等级的降水量变化最为显著,贡献率在60%以上。城市地表特征使北京、天津和唐山地区50 mm以上等级降水量的百分比下降了6%20%,下风向地区增加了8%。城市地表特征也影响了主要城市和城市群下风向地区降水量的日变化结构,使北京和唐山几乎所有时段的降水量都有所减少,而城市群下风向降水量的增加主要发生在白天。研究发现城市地表特征对深对流的抑制(加强)可能是造成京津冀地区降水减少(增多)的重要原因,而由于城市地表蒸发量的改变引起的潜热通量和对流有效位能的改变则可能是引起深对流变化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911 / 92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1]   WRF耦合城市冠层模式对珠三角城市群天气模拟影响的评估 [J].
张艳霞 ;
蒙伟光 ;
戴光丰 ;
蒋德海 .
热带气象学报, 2013, 29 (06) :935-946
[2]   城市化对北京一次极端降水过程影响的数值分析 [J].
郑祚芳 ;
高华 ;
李青春 .
气象, 2013, 39 (03) :340-346
[3]   珠三角城市环境对对流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J].
蒙伟光 ;
李昊睿 ;
张艳霞 ;
戴光丰 ;
万齐林 .
大气科学, 2012, 36 (05) :1063-1076
[4]   TRMM测雨产品3B42与台站资料在中国区域的对比分析 [J].
骆三 ;
苗峻峰 ;
牛涛 ;
魏春秀 ;
王霞 .
气象, 2011, 37 (09) :1081-1090
[5]   城市化进程对北京地区降水的影响分析 [J].
李书严 ;
马京津 .
气象科学, 2011, 31 (04) :414-421
[6]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Summer Rainfall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Circumglobal Teleconnection[J]. 黄刚,刘永,黄荣辉.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11(02)
[7]   城市化对2008年8月25日上海一次特大暴雨的影响 [J].
吴风波 ;
汤剑平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7 (01) :71-81
[8]   WRF/UCM在广州高温天气及城市热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J].
蒙伟光 ;
张艳霞 ;
李江南 ;
林文实 ;
戴光丰 ;
李昊睿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3) :273-282
[9]   近47年来京津冀地区降水的变化 [J].
张健 ;
章新平 ;
王晓云 ;
张剑明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 (02) :74-80
[10]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对雷暴的影响 [J].
钱嘉星 ;
徐海明 ;
万齐林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1) :40-48